被玩壞的偶遇
2013年12月30日,鄭州地鐵運營首日,,當地電視臺記者徐謹在售票機前偶遇市委書記吳天君,,隨后同攝像記者一路跟隨,記錄下了后腦勺豎著一撮頭發(fā)的書記手持拉環(huán)和乘客聊天的畫面,。
視頻傳到網上,,“偶遇”一詞迅速躥紅,更耐人尋味的是輿論場中的勢不兩立:正面評價是贊領導體恤民情,,望變“偶遇”為“常遇”,,負面評價則直指這是一場官員與媒體共謀的“秀”。
許是迫于蓋過褒揚的質疑聲浪,,兩方當事人均對“偶遇”的真實性作出回應,,鄭州官方稱,是書記擔心遲到才乘的地鐵,,而徐謹也對新華社表示,,“這絕對是偶遇。”
此事一出,,由“偶遇”引發(fā)的聯(lián)想橫跨古今,。在鳳凰網推出的“那些年,,我們偶遇過的領導”中,收錄了一段毛澤東“微服私訪”不成反被圍堵的故事,。
1958年,,毛澤東一行參觀天津大學后,衛(wèi)士長李銀橋等人隨他驅車來到了天津市和平區(qū)沈陽道的正陽春鴨子樓吃烤鴨,。被民眾發(fā)現后,,汪東興說:“群眾的歡呼聲經久不息,看來出不去了,。”警衛(wèi)人員前呼后擁,,護著毛澤東下樓,再次將他“擠”入華沙小轎車,。然后,,一中隊前面派人開路,后面派人推車,,左右用人護衛(wèi),,一步一步,硬是將小汽車推出人群,。在車上,,毛澤東還不時向外面的群眾招手,這次他們被圍整整6個多小時,,用李銀橋的話說:“當年打仗還沒這么被圍困過,,差點當了天津人民的‘俘虜’。”事后,,有人告訴李銀橋說:“主席走后,,我們派人清掃現場,鞋帽和鋼筆手表收了7筐半,。”
有人感嘆,,領導本想做回人,你偏將他捧作神,。
反觀一些國外媒體,,卻對政治人物不懷好意,最著名的例子當屬《紐約時報》與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的博弈,,后者聲稱坐地鐵上下班,,前者愣是花了5周蹲守跟蹤,結果發(fā)現明明住處離地鐵站走路僅需5分鐘,,但他要車載到二十多條街外的另一地鐵站搭車,,不僅如此,市長每周只有兩天乘地鐵,。
在一些發(fā)達國家,,民眾對在公共場所見到知名公務員已見怪不怪,,表現淡定,而在我們發(fā)展到那個階段以前,,建議媒體別再攙和“偶遇”系列報道了,,畢竟,誰沒有個帶拍照上傳功能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