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某個古舊的寺廟里,,中年男子羅爾基遵從續(xù)弦的遺愿,,將妻子與她前夫的合照貼到墻上供奉。他凝望合照片刻,,便把前夫那半撕掉,,貼到了遠遠的另一邊。這是松太加執(zhí)導的電影《阿拉姜色》中的一幕,。
松太加是藏族電影圈中小有名氣的青年導演,;《阿拉姜色》片名取自藏族祝酒辭,意為“請您干了這杯美酒”,;電影選擇的題材也是藏族獨有的公路片題材——朝圣,。但觀者很難把它當成一部“少數(shù)民族電影”。你甚至無法回憶起女主人公何時磕下了第一個長頭,,所有儀式,、風雨甚至藏區(qū)美景,在鏡頭中轉(zhuǎn)瞬即逝,,我相信這是導演故意為之,。他在試著祛除橫亙在西藏與世人中間的那堵墻——宗教、時空間和一廂情愿造成的神秘感,。他希望把觀眾的目標聚集到人的身上,。
女主人公俄瑪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癥后,,執(zhí)意踏上朝圣之旅。她的朝圣理由充足且世俗:死亡將至,,她害怕像前夫一樣身上插滿管子,,“一起朝圣”也是二人曾經(jīng)的約定。
倉促卻決絕的決定引起了連鎖反應(yīng),,俄瑪向忠厚的丈夫羅爾基隱瞞了病情和朝圣的初衷,;但羅爾基還是發(fā)現(xiàn)了真相:“原來妳還記得他?!北痪芙^在重組家庭之外的兒子諾爾吾在暴力中長大,,雖與母親一起旅行,卻和繼父有巨大的隔閡,。
不僅主角們無法釋懷創(chuàng)痛,,幾乎每個人都陷在自己的問題之中無法自拔。一個為這家人提供了熱茶的普通村民,,早年間父親也死在了朝圣路上,,抱憾終生。就連一頭路過的驢,,也失去了母親,。
這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羅爾基深愛著妻子,,但他因此變得自私,。妻子臨終前一夜向他坦白,只換來了他冷冷的嘲諷,。而俄瑪事實上已經(jīng)精神出軌,,她絲毫沒有安慰枕邊人的意思,反而質(zhì)問他:“你能不能像個男人,?”
可我想,,沒人忍心從道義上指責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這些影像過于真實,,被柴火熏黑的墻壁,、骯臟的帳篷、拿了錢卻拋棄俄瑪?shù)奶舴?、忘不掉舊愛的女人以及心懷妒火的丈夫,。羅爾基撕掉照片的一剎那,這種真實達到了巔峰,。
我們都是第一次活,,第一次都很笨。面對巨大,、濃稠的苦難,,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一點,、一點地笨過去。放下,、釋懷,、立地成佛、把一切交給信仰和朝圣……我們不是不選擇這些,,只是沒有辦法,。這就是普通人?!叭松粷M百,,常懷千歲憂”可能才是人生常態(tài)。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之間狼狽不堪,、掙扎度日。
所幸,,人只要還活下去,、走下去,或許就能遇到新的因緣,。本來,,羅爾基想要立刻結(jié)束這令人痛苦的旅行。不走下去,、不去面對,,朝圣戛然而止,以常理度之,,羅爾基或許寄希望于,,痛苦也會隨之終結(jié)??墒?,他聽從內(nèi)心撕掉了照片,諾爾吾偷走了它們并對這位繼父感到絕望,,進而出走,。最后,諾爾吾站在湖邊對他怒吼:我知道你一直不喜歡我,,我愿意和媽媽與你一起生活的,,但你不愿意。
這場沖突之后,,深愛著俄瑪?shù)恼煞蚝蛢鹤?,有了一起旅行的理由——共同完成俄瑪?shù)倪z志,。
最終到了拉薩的邊境,是否翻過那個山頭變得不再重要了,。攝像機在山頂緩緩升起,,布達拉宮的白色虛影迅速讓位于諾爾吾淌著鼻水的臉龐。他告訴羅爾基“我看到了拉薩”并讓他為自己做剪發(fā)儀式,,理發(fā)時羅爾基發(fā)覺那張被撕毀的照片又出現(xiàn)在了眼前,。小孩甚至道歉:“我不舍得媽媽的照片留在墻上?!痹究赡茏寪郾罎⒌娜笨?,在這一刻彌合了。
面對無法避免的痛苦,,有沒有解法,?回頭看羅爾基,他如果沒有撕掉相片,,故事大概在那里就結(jié)束了,。東方人在面對越大的痛苦時,就越無法正向宣泄自己的情感,,要么隱忍,,要么通過其他途徑甚至傷害自身的行為宣泄。
不妨真一回,,哪怕真實的自我是丑陋情緒的集合體,。但或許只有直面自己,才能夠心無芥蒂地走下去,。這個方法聽起來不聰明,,但是很適合第一次活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