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典論·論文》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p>
他分析了原因:“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边@段話的意思是:文章體裁有很多種,而一個人很難眾體兼擅,,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以己所長,、輕人所短的情況。
這不免有點動機猜測的意味,,不過背后涉及到利益爭奪的事實,,值得一說。
其實,,“文人相輕”四個字,,本質(zhì)上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因為這句話說得好像其他行當(dāng)?shù)娜司筒幌噍p似的,。
實際上,,同行多冤家,古今皆然,。在很多領(lǐng)域里,,人與人之間絕對不缺少互相輕視的情況。
不過,,如果一個成名的人或機構(gòu),,親自出面排擊同行,終歸顯得吃相不太好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眾多“黑公關(guān)”,,就是響應(yīng)了這個巨大需求而生的玩意兒。
在文化領(lǐng)域里,,或許是大盤的利益要少一些,,又或許是干這一行的人都比較節(jié)儉,不愿意花錢雇“黑公關(guān)”,,于是那些山頭寨主的門生弟子,,往往就承接了排擊同行的業(yè)務(wù),。
無論你承認與否,“爭奪”是人的天性之一,,因為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義,。搶奪資源、搶占位置,,這種事情是不會消失的,。
所以回過頭看,儒家教人在生活中要禮讓,、謙遜,,是何其悲壯的教育理念,因為這些主張,,是逆著某種人性而行的,。
不過,教育的一個偉大之處,,興許就在這里,。
其實不僅是儒家,世界各地那些了不起的教育思想,,都是對抗某些人性的:自私,、懶惰、貪婪,、爭奪,、刻忍……
所以說,“文人相輕”這種話,,本質(zhì)上是比較無聊的,。如果你把文人換成學(xué)者、科學(xué)家,、明星……話語效果都一樣,。
另外,假如把“文人相輕”這種話掛在嘴邊,,會容易讓我們看不到,,歷史上還有大量的文人并不相輕。
比如杜甫,,就不埋汰同行,。朱東潤先生說:“杜甫始終沒有寫過一句輕視李白的詩句,最多只寫到‘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但是杜甫決不菲薄李白。豈但不菲薄李白,他也很少菲薄任何人,?!保ā抖鸥⒄摗返谝徽拢?/p>
杜甫的厚道,證明了一些“對抗”人性的教育是可以成功的,,同時也說明了,,支撐起“詩圣”這個頭銜的,不僅是他的辭章,,還有這些具體而微的行為,。
值得一說的是,李白的《戲贈杜甫》一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币膊荒茏C實李白看輕杜甫,這只不過是詩人之間的一種嘲謔,,是善意的,,詩題的“戲”字已經(jīng)做了交代,如果把這四句視為李白對杜詩的意見,,無疑是郢書燕說。
說到底,,人與人之間相訾還是相譽,,都是尋常事。很簡單,,你看不起人,,也得接受被人看不起的命運。所以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看不上”這種態(tài)度,,而是看不上的理由是什么,以及論者是否具備看不上的條件,。
譬如,,當(dāng)你說別人是混小圈子,你得是個混大圈子的人,,這話才有價值,。同理,當(dāng)你說別人胸襟小,,你得是個胸襟大的人,。
回到詩歌層面,當(dāng)你說別人的詩水平不行,,那么你最好會寫詩,,并且有一個起碼的水準(zhǔn),,因為“批評家一動手創(chuàng)作,人家就要把他的拳頭塞他的嘴——毋寧說,,使他的嘴咬他的手”(錢鍾書《宋詩選注》論嚴羽),。
邏輯就是這么簡單,但還是會有許多人,,對世間的一些評論,,給予了過度的重視。宋人嚴羽的《滄浪詩話》一書,,標(biāo)舉盛唐詩,,貶抑晚唐詩與宋詩,持論可以說是很高了,,但嚴羽本人寫的詩,,寡淡無味、技藝粗糙,。在這樣的情況下,,《滄浪詩話》居然成了經(jīng)典詩論,供養(yǎng)了不少人,,你說是不是怪事,?
也罷,怪事年年有,、代代有,。而且,讀書人的怪,,能算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