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鬯說,,文學最重要的是“與眾不同”。他用一生的創(chuàng)作踐行著這四個字,。他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酒徒》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意識流小說。他用看似充滿醉意的狂亂書寫,,細膩展現(xiàn)了一個文人面對功利的現(xiàn)實社會時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他也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和散文,注重語言探索和形式實驗,。
早年,,劉以鬯白天為報館撰稿謀生,晚上才有時間寫小說,。據(jù)報道,,那時他的生活頗為優(yōu)裕,經(jīng)常被引用的是“云吞面算式”:當時三毫子一碗云吞面,,一千字稿費等于三十碗云吞面,,六七十年代,劉以鬯一天為十三家報館另加雜志寫稿,,每天差不多能寫一萬三千字,。不料后來文學創(chuàng)作每況愈下,《酒徒》中文人的境況,,竟成了香港藝文界的苦澀寓言,。
1918年,劉以鬯生于上海,。生逢亂世,,他的前半生幾經(jīng)輾轉:1941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后,他到重慶任職報紙編輯,。1948年父親去世,,他獨自赴港,擔任《香港時報》,、《星島周報》等報的副刊編輯,。1952年,因諸多不順,,他再次漂洋過海前往新加坡,。直至1957年與在新加坡相識的妻子羅佩云同返香港,此后“未曾分開超過二十四小時”,。
摩登上海,、風情南洋、繁華港島,,伴隨著離散的前半生,,迥異的文化底色在劉以鬯身上重疊。他說著一口上海味的粵語,,舉手投足,,還是上海爺叔的做派。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改編自他的長篇小說《對倒》,,片尾打出“特別感謝劉以鬯”,。片中弄堂深深、光影浮動,,梁朝偉演一個落魄報館編輯,,路過樓下攤檔,低頭叫一碗生滾魚片粥,。這一形象,,就來自曾在上海做編輯的劉以鬯。
雖滬上情結深重,,但對于香港,,劉以鬯少有“外鄉(xiāng)人”式的自憐?!秾Φ埂芬噪p線敘事結構著稱,,故事發(fā)生在香港本地少女和上海移民老者之間,隔著一條街道,,他們的希冀與回憶在港島風光間流動,,穿插交錯而又各自遠去。除了筆下細膩的本土物事外,,自從在香港擔任文學編輯,,劉以鬯就不遺余力地鼓勵新一代寫作者。香港作家董啟章說,,他是“我們幾代人共同的文學啟蒙人”,。最初在《快報》任編輯時,劉以鬯一力促成西西的《我城》在副刊連載,。文學作品不賺錢,,被老板發(fā)現(xiàn)埋怨,他便把嚴肅專欄換成花鳥蟲魚,、聲色犬馬,,趁老板不注意,再拿出來連載,。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洛楓回憶,,當年讀研究院時,寄了七千字的論文給劉先生,,以弗洛伊德和女性主義理論分析李昂的小說《殺夫》,。劉以鬯當即來電,說一定想辦法刊登,。這篇文章歷經(jīng)波折,,最終出現(xiàn)在了《星島晚報》副刊上,。七千字的學術論文登在報紙上,洛楓想起來,,覺得不可置信,。“劉先生像魔法師,。多少受惠于他的魔法棒的年輕作家,,都會感同身受?!?/p>
按計劃,,一個月后的香港書展應舉辦他的特展,嶺南大學許子東教授主持。99歲的劉以鬯答應親自出席,。不料6月8日,,噩耗突然傳來,劉以鬯在香港去世,。
作家的生命按下暫停,,定格為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中那個收集了一柜子汽車模型、愛吃栗子蛋糕的狡黠老人,。這一系列紀錄片的制作人童子賢說,,促使他下決心拍攝的,正是一種生怕來不及的“緊迫感”,。紀錄片選定了十四位重要的港臺作家,,至2009年秋天開機時,也斯已經(jīng)患上癌癥,。2015年,,《1918——劉以鬯》和《東西——也斯》在臺北首映時,也斯已過世三年,。而后,,單是2018年,片中作家就走了三位,。在劉以鬯之前,,臺灣現(xiàn)代詩“雙子星”余光中和洛夫先后隕落,文壇的白幡一時竟落不下來,。
他們曾在島嶼寫作,,而“彈丸之地”所承載的,不僅是華語文學根脈相連的傳承,,更是無可替代的地方文化傳統(tǒng),。如今,他們離開了島嶼,,乘船去往了更寬廣的地方,。而我們站在原地,,面對他們曾書寫過的街道和樓宇,顯然感到了一個時代的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