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蘭》打破了山里的寧靜,?!?/p>
從11年前此書一版至今,,出版發(fā)行二十余萬冊,,創(chuàng)造了小眾文化書籍的奇跡。西安隱士協(xié)會的副會長心一曾經(jīng)對該書作者,、美國人比爾·波特頗有微詞,。不光因為此書引發(fā)國人對終南山的尋訪熱情,對后來的大批住山者或有“推動”之效,,也因為波特對于隱士的選擇,、理解,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隱士定義不盡相同,。
2014年,,年過古稀的波特應(yīng)《隱士》紀錄片拍攝團隊邀請,重返這座為他帶來毀譽的靈山,。西安攝影師陳團結(jié)所著《終南訪禪》書中寫到,,心一與波特同行三日,對其印象由此扭轉(zhuǎn),。
心一眼中的波特,,登山時穿一件黑色T恤,脖子上圍一條紅布條——專用來擦汗,,肩膀上背了一個黃色朝山袋,,上面繡著一個“禪”字,出自柏林寺的凈慧法師。他手上還拿了根很普通的木棍,,嘉午臺興慶寺的住持昌志法師看此棍又舊又細,,就說送給他一根雕刻很好的雞骨頭木,還有龍頭,。波特說:“對不起我不能要,,它跟了我二十多年了,是老朋友,?!辈ㄌ亟榻B,這是1993年在杭州飛來峰采的一根榕樹枝,,很輕,,很好用。
波特佩服修行者,,但他自己愛喝生啤,,愛泡澡,念念不忘西安的燴麻食,。而在探訪他所熟悉,、敬重的中國古代詩人路上,他走到哪里,,都會掏出隨身帶著的威士忌,,與這些偉大的詩人隔空對飲。2014年在終南山,,得知他多年前的知交繼承法師圓寂,,他找到法師塔,焚了三炷香,,嘴里念叨:繼承法師,,愿你早日成佛。
那一回,,在懸崖旁的觀音洞,,波特沒能叫開洞門,據(jù)說里面有人閉關(guān),,波特說,,尋人不遇,一切隨緣,。
有人說波特是終南山的守護神,,他說這里是他的“家”。心一送給他青瓷釉,、底部印有“終南山”三字的茶杯,,他一直用著,,不時會想到這些樸素的朋友?!爸袊碾[士過著清苦的生活,,卻是你見過的最友善、最快樂的人,?!?/p>
2018年1月初,聯(lián)系比爾·波特時,,他剛剛完成柳宗元全部詩歌的翻譯,,正在加州尤里卡做有關(guān)禪學的演講。關(guān)于蘇東坡晚年的新書《一念桃花源》也將于初夏在中國出版,。距離他最近一次去終南山,,已相隔三年有余。他說無法對終南山隱居者的最新狀況做出評論,,但他樂于就所知所感來回答我們的問題,。
“無論身在何處,修行才是隱士的第一要義,?!辈ㄌ貜娬{(diào)。
?
今昔終南
人物周刊:歷史上,,廬山,、嵩山也是中國的隱居圣地。但很多人覺得終南山有仙氣,,很少其他山具有終南山那種溫潤和厚重感,。你怎么理解他們說的這種“仙氣”,?
比爾·波特:修行地的選擇,,很大程度取決于你的師父。有的師父會選一個地方,,帶著弟子去,。譬如廟宇的后面,抑或500公里之外,。對于人們所說的“能量”,,我不好確定。我不知道最初的終南山修行人是不是看過《山海經(jīng)》,,我感覺一個地方必須有水,、木材,可以種一點點菜,,又不可以離城市太遠,。因為修行人不是完全住在這里,他們需要外面的人來幫忙,給他們錢和米,,淀粉和鹽,。
其實中國99%的山都不適合修行。終南山離城市不遠,,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從周代開始,在此地修行便很方便,,進退自如,。而且終南山的氣候很不錯。有水,,冬天即便下雪,,也不太冷。另外,,這個山有很多石頭,,并不是那么容易生活下來。因為修行人不可以跟農(nóng)夫比,。他們會選擇有些險峻,、艱苦,土質(zhì)沒有那么優(yōu)良,,但也可以種一點菜的地方,。
人物周刊:修行的人多了,自然有了氣場,?
比爾·波特:當然,。山的名,不是靠它的高度和美感,,而是住山者的道德,。終南山不是一個小山,很寬,、很深,。很多德行高尚的師父、修行人都住過,。
人物周刊:中國人是否有對隱士的浪漫化,、理想化?你自己有嗎,?
比爾·波特:當然人們會對隱士浪漫化和理想化,,我也不能避免。這聽上去就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直到“彈盡糧絕”,,天寒地凍,。但我遇到了真正的隱士,。
人物周刊:聽一些隱居者講,像終南山這樣可以隨意搭建茅篷而無人干涉的現(xiàn)象,,恐怕中國也僅剩此地了,。所以做深山隱居者,也需要客觀條件的配合,、允許,?
比爾·波特:你住在終南山上,并不能隨便蓋一個茅篷,。當你要留下來,,這是游覽之外的另一個事情。大家都會知道,。做官的人會發(fā)現(xiàn),,佛道教協(xié)會也會管理。現(xiàn)在終南山(隱士)協(xié)會的人會來登記,。
我發(fā)現(xiàn),,每個修行人住處之間需要15分鐘的(步行)距離。因為他們的房舍和種菜的地方面積很小,。如果太靠近的話,,你用于生活的木材不夠。他們從不砍樹,,都是找已經(jīng)自然斷落,、掉到地面的木材。
人物周刊:你也擔心旅游業(yè)的開放,,會影響到茅篷和修行的境況,?
比爾·波特:是的。他們需要安靜,。蓋茅篷的人,,自己不會吵鬧。他們不是為了玩耍而來,。雖然新來的人常常修行失敗,,還是有前赴后繼的修行者,。參觀的話,,周末問題會比較嚴重,游客很多,,你會看到許多隱士掛著一個牌子,,“(未預(yù)約者)謝絕入內(nèi)”。
人物周刊:你初次尋訪終南山時,,香積寺住持續(xù)洞說,,長安縣(現(xiàn)長安區(qū))加上藍田寶雞一帶,,約250個隱士。
比爾·波特:我當年去終南山,,西安附近的隱士有200個?,F(xiàn)在應(yīng)該有600個,是以前的三倍,。
人物周刊:2012年,曾有媒體報道,,有5000隱士隱居于終南山。這個數(shù)字有水分嗎,?
比爾·波特:哪里有5000,?亂講??赡苷麄€中國一共有這么多(真正的)隱士,。
人物周刊:即使含有水分,涌入者的數(shù)目也很驚人,。
比爾·波特:對,,特別新來的。中國人以前沒有辦法賺錢,、致富,,現(xiàn)在許多新的隱士,自身積累了相當?shù)呢敻?,可是光有錢不夠,,人還需要別的東西。以前的隱士,,一點錢都沒有,。這是很大的分別。你若想修行,,不會隨便把錢丟掉,,會善用它。
隱士的茅篷(草堂),。8世紀盧鴻作,。這是畫者隱居嵩山時創(chuàng)作的十幅畫作中的第一幅。嵩山是終南山最東面的支脈 ? ? ? ?圖/受訪者提供
?
人物周刊:西安的隱士協(xié)會,,是《空谷幽蘭》出版之后成立的,?他們起了怎樣的作用?
比爾·波特:是的,,西安隱士協(xié)會是在《空谷幽蘭》譯成中文以后成立的,。我和這個協(xié)會的副會長心一見過多次。我的書出版之后,,一位企業(yè)家表示他愿意出資幫助終南山的隱士,,于是他捐給協(xié)會能接觸到的隱士每人每年100美元,,可以用于給他們發(fā)放糧食、必要的生活物資等,。
人物周刊:重返終南山,,隱士的狀態(tài)有變化嗎?你有遇到多年前的故人嗎,?
比爾·波特:只遇到一位故人——乘波尼師,。她是凈土茅篷的慧圓尼師的弟子。別人都去世或者下山了,。大部分隱士不會一直住在山里,,看到合適機會會下山。
他們依然還是蓋茅篷,、種菜,、打坐、念經(jīng),。沒有改變,。我寫《空谷幽蘭》前后,碰到的都是這樣的人,。不過一開始我以為大部分隱士是男性,。1980年代尋訪時的第一周,我在山里碰到的隱者確實都是男子,。過幾天就發(fā)現(xiàn),,那兒隱居的女性和男性一樣多。不過大部分女子都是兩個人,。一個師父,、一個弟子,有年齡差距,,兩人也比較安全,。男的則多半獨居,如果兩個人一起,,都是修行兄弟,。
人物周刊:其他方面呢?
比爾·波特:他們吃得比從前好一點,。我去茅篷,,發(fā)現(xiàn)他們的食物品種和數(shù)量都比以前多,以前只有白菜,、面條,,現(xiàn)在多很多?!犊展扔奶m》出來,,讀者不少,尋訪隱士的人也很多,。有的尋訪者會請隱士當師父,,他們會供養(yǎng)師父。有些新來的還無人供養(yǎng),。
還有,,二三十年前隱士的教育程度很低,信仰很深?,F(xiàn)在,,文化程度普遍很高。有很多北大畢業(yè)的,,也來修行,。中國社會改變了,終南山的隱士也改變了,。
人物周刊:2017年,,我們雜志的記者走訪了終南山的部分隱居者。他們進山的目的不一而足,,有避世求道,、激流勇退的,有專心治學的,,還有求醫(yī)問藥,、投機致富的……在你看來,這些隱居者,,可稱得上隱士或修行人,?
比爾·波特:隱士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他人,。你說到治學,,哪里有隱士要學問?儒家要,。道家修身,,佛家開悟,這都不是求學問,。我碰到的隱士,,我都很喜歡和欣賞。但那些投機者當然不算隱士了,,他們與修行者南轅北轍,。但無論世道如何變,修行不會很快消逝,,這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部分,。
人物周刊:那你覺得這股“紛紛住山”之勢,,短期之內(nèi)不會減弱?
比爾·波特:只要還有人從物質(zhì)至上的生活中醒悟過來,,進山,、住山的勢頭便不會消散。
人物周刊:當你聽說,,2017年的終南山,,租金暴漲;連茅草都開始成為熱門商品,;興教寺的僧人為了不受滋擾,,只能把糞桶放在院子正中……你的第一感受是?
比爾·波特:太可惜,。我沒有別的話可說,。可是,,如果你是真正的隱士,,你總可以找到一個地方。他們可以去新疆,,或者去別人找不到的地方……現(xiàn)在西安的人太多,。可能我不應(yīng)該寫《空谷幽蘭》這本書,,(笑)可他們還是會發(fā)現(xiàn)終南山,。社會就是這樣子。
謝道長(左)與比爾·波特(右)在仙姑觀的臺階上 ? ? ?圖/受訪者提供
?
如果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終南山和城市的區(qū)別會越來越小,。我不知道這股潮流還會持續(xù)多久,但終南山很大,、很深,。如果我是一個隱士,我會搬到后山,。如果后山被打擾,,我會搬到后山的后山。
人物周刊:直接“大隱隱于市”不行嗎,?
比爾·波特:如果你不先當一個小隱士,,怎么大隱?必須要有一個開始的地方,。修行人的目的,,不是當隱士,而是要修行。當然,,修行到某個程度,,你需要安靜、需要孤獨,。三五年就夠了,。如果環(huán)境被破壞,,隱士們自會找到另外的棲所,。但我覺得不應(yīng)該住在太漂亮的地方。比如華山,,游人太多了,。
人物周刊:自古至今都有大量人群在利用“終南捷徑”,終南山會不會因他們而變得俗氣,?
比爾·波特:不會,。每個人對隱士有不一樣的看法,古代有竹林七賢,,你認為他們是隱士嗎,?大家都以為他們很高潔,很了不起,。他們也是富甲一方之人,,一面修行一面玩兒,他們也做圣人之事,,比如玄想,,比如道家的養(yǎng)性修真。但他們做不到真正的忘我,,像阮籍那樣(也有暫時領(lǐng)命,,回到俗世之舉)。
現(xiàn)在時代不同了,。有了摩托車,、收音機……許多人喜歡終南山,愿意來此納涼休閑,,或感受風雅,,這是正當?shù)男枨蟆I讲⒉粏螁沃粚儆陔[士,,大家都可以享受,。你總不可能圈一道墻,“你們都別進來,?!焙锰幨墙K南山很深、很寬,它是一個很長的山脈,。隱士們可以搬家,。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隱士”,很多是有不同目標或目的的人,。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隱士一定全是修行人。
人物周刊:那么做一個隱士,、修行人,,是否需要門檻?要做什么準備,?
比爾·波特:這是修行人和師父來確定的,。你需要一個既了解修行、也了解山里的人,。因為你還要過生活,。有的人很會打坐,可是住山不行,。上山需要有達人幫你拿主意,,下山則需自己決定。
人物周刊:你一直強調(diào)師父的引導,。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師父呢,?
比爾·波特:那些對你微笑的人,就是你的師父,。
人物周刊:現(xiàn)在許多住山者都是自己決定,,自己行事。
比爾·波特:因為他們很自我,,他們以為他們很聰明,。修行人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幫別人,。
人物周刊:對這些住山和將要住山者,,我們需要更多的包容,還是清醒和警示,?
比爾·波特:不要管他們,。他們不是小孩。你就是把他們當作小孩也不行,。
?
“學習游泳”
人物周刊:中國學者是在仕宦的框架中定義“隱”,,古代品德高尚的士人隱居不仕則為隱士(部分會重新回去做官)。西方學者則是在宗教信仰的視野中觀察“隱”,,遁世修行的宗教隱修者為隱士,。在你1980年代末的尋訪中,,中國傳統(tǒng)意義的隱士我們沒有讀到,是你的重點不在于此,,還是現(xiàn)實中沒有遇到這類人,?
比爾·波特:我當時沒有遇見這樣的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見到的所有的隱士都是佛道修行者,,我沒有碰到一個儒家的修行人。
你知道,,自漢代起,,那些儒家的書院也多在山里,他們也是在修行,。這不是“終南捷徑”之意,。儒家也有修行習慣,。但我在1980年代,,沒有見到這類人。一個都沒有?,F(xiàn)在說不定也有儒家的修行者,,我不敢說他們是隱士。對于隱士,,每個人有自己的定義,。我碰到的佛教道教的修行人,不是為了做官或不做官,,他們只是看破紅塵,,要成佛、學道,。我是一個外來者,,我在尋訪時,沒有先確定隱士的意義,,我只是承認所有住在深山里修行的人是隱士,。
他們?yōu)槭裁葱扌校恳驗樗麄兌加型粋€目的:幫助別人,。而這必須要修行到一個程度才可以,。你要幫助淹水的人,你自己必須會游泳,。那些住山的隱士,,他們就是先要學習游泳。
人物周刊:從你書里的信息,,那時遇到的一些佛道中人認為中國不會有真正的隱士,。你覺得他們?yōu)楹芜@么想,?
比爾·波特:我不覺得他們真有此想。因為那個年代,,很多人不敢把太多東西講出來,,特別是對外國人。我想他們是不想給隱士帶來麻煩,,是為了保護隱士,。如果你住在廟里,你一定會聽到“誰誰修行”的消息,。
人物周刊:當時你決定把精力集中在隱士傳統(tǒng),,而不是寺院傳統(tǒng)。為什么,?
比爾·波特:三十多年前,,我出版的第一本書,便是寒山詩的翻譯,。第二本湊巧也是翻譯另外一個隱士(石屋)的詩,。我一直懷疑,中國還有這樣的人嗎,?或者只是學問很高,,并非真正的隱士?于是我便開始尋找,。
人物周刊:寒山最打動你的是,?
比爾·波特:他很自由、很簡單,。他不是專門描寫風景,,月亮、山河如何美,,他是把你的眼睛打開,,幫你看破。我很尊敬他,,很喜歡他,。我把翻譯他的詩歌當作我的修行。
人物周刊:人們想象,,山里的隱士,,吃素、修煉,,清心寡欲,,身體會比常人要更健康,是這樣嗎,?你曾在他們的茅篷,、山洞里過夜,,感受如何?
比爾·波特:隱士并不總是身體健碩,,也會生病,,有的人還死在了山里。每次住在他們的山洞里我都覺得挺好,,他們對訪客很大方,,會與你分享他們所有(的物質(zhì))。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住在深山寺廟和道觀里的修行者,,和自修茅篷、住在山洞里的修行者,,有什么不同,?
比爾·波特:住山里,生活都要自理,,菜要自己種,,水要自己擔。住在廟里,,你不用擔心吃喝,。基本上廟里都有自來水,。你不需要做太多,只要誦經(jīng)便是,。還有,,廟里人多,會常常講話,。住茅篷和山洞,,便只有你一個人,從早到晚如此,。
人物周刊:那,,在一個破敗的茅篷,和在一個條件更優(yōu)越,、更舒適的房子里修行,,(修行)質(zhì)量上有沒有高下之分?
比爾·波特:漂亮茅篷的好處是,,你不用去住山洞,,這不見得不好。我不想對此批評,。因為你不一定要破爛的房子才能修行,。住破茅篷的人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蓋一個好房子,。適合自己就好。
興慶寺主持志誠(音譯)在寺廟后門 ? ? ? ? ? ?圖/受訪者提供
?
什么是好的,、不好的修行,?我沒有辦法回答。沒有一定之規(guī),,每個人都不一樣,。
人物周刊:網(wǎng)上有人描述,聞到過隱士茅篷的異香,,看到有仙人飄走,、山洞里有鬼影等等,你相信這些嗎,?如何看待宗教與科學的關(guān)系,?
比爾·波特:我從來沒聞到過茅篷的什么異香,也沒見過那些神秘的現(xiàn)象,。隱士們過著最普通的生活,。城市里的人才過得光怪陸離。當成為修行者之后,,他們會忘記宗教,,更不用說科學這回事了。
人物周刊:你是否感受到隱士的德行高于一般人,?
比爾·波特:他們不吃肉,、不喝酒、不結(jié)婚,,對錢一點都不關(guān)心,。非常樸素。(笑)可是說德行,,這不容易比,。我只能說,雖然我們自以為是好人,,但我們的缺點太多,,總是想要太多東西。必須要這個,、那個,,要和哪個女孩子在一起……
人物周刊:隱士們的痛苦來自哪里?
比爾·波特:大部分的痛苦都發(fā)生在新來隱士身上,。你要知道,,你剛來住山,農(nóng)民不會管你,、不會幫你,。
許多人來山上,,并沒有好好準備,只是有著修行的沖動便奔來了,。但真的當隱士,,會好好做準備。我在美國演講時講過,,中國的隱士們是在讀宗教修行的博士班(比喻),。沒有大學畢業(yè),你不可能成為博士,。不是每個人都能受得了山上的生活,。大部分隱士會住個三五年,少數(shù)能待10到20年,。但很多新來的,,一個冬天下來便受不了,會發(fā)瘋,。
人物周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你花了好幾年尋訪隱士,。一一問道于他們時,你最想了解的問題是,?他們的回答,,有沒有解開你的疑惑?
比爾·波特:沒有,。我沒有想當記者,。我走訪的時候,就是想給他們一個機會,,說他們想說的話,。不需要他們一定要回答什么。他們?nèi)缛粝胝務(wù)撔扌?,當然好。沒提也無所謂,。我只是很欽佩他們,,想認識他們、跟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其實他們對佛法和道學了解很多,,但住在山里的人,不會有很多話可說,。只有城市里的人,,會一直聊個不停。
人物周刊:注重冥想和自省,,是山居隱士們最重要的功課,?
比爾·波特:當然,。若不打坐和冥想,為什么要過那么辛苦的生活,?山上的打坐,,與城市里感覺不同,自省程度更高,。因為沒人打擾你,。萬籟俱寂時,就好像整個地球上,,只有你一個人,。你當然可以住在茅篷,卻不打坐,。但不會太浪費了嗎,?
人物周刊:如果真正的隱士意識到自己思想的價值,而決意不為外人道,,你會覺得可惜嗎,?
比爾·波特:思想只有對我們自己才是最有價值的。不過“隱士不與外人道”并不十分準確,。他們只是不告訴那些對他們只是充滿獵奇,、又從未修行過的人罷了。
人物周刊:隱士與犬儒主義者的分別在哪里,?
比爾·波特:隱士自足,,而犬儒者不甘。
人物周刊:隱士們是否關(guān)心當下社會的發(fā)展,?
比爾·波特:他們了解世界的運轉(zhuǎn),,只是對身外事沒有興趣,更關(guān)心自己的內(nèi)在,。
人物周刊:隱士是否需要承擔社會責任,?
比爾·波特:當隱士就是承擔責任,他們不是逃離者,,是最有承擔,、愿意利他的人。城市里的許多尋常人并不承擔責任,。
?
禪與道
人物周刊:學佛和學道的目的,,就是為了解除痛苦、了生死,?
比爾·波特:其實并無痛苦可言,。但人每每念及,我有這個房子、那個親戚,,有身體,、有朋友,如果你覺得這些皆為真,,便會覺得痛苦,。可是,,這些東西不是真的,,皆是無常??雌七@個,,便是禪宗的目標。
不修行的人不會這么覺得,。雖然修行人自己可以看破,,他們還要幫別人看破。越修行,,苦便越來越少,,越來越看破。最難的就是,,用什么方法可以幫別人,。用方便法門(能隨時設(shè)教、隨機應(yīng)變,,利益他人,、化度眾生的智慧和方式)來幫。
人物周刊:修行是否一定會導致意義的減少,、忽視甚至幻滅,?
比爾·波特:“空性”(emptiness)的意思是沒有分別(編者注:在佛學術(shù)語中,離情念分別之心識,,為“無分別心”),。一個好的社會不會看不起別人,不會有對黑人,、白人的不同態(tài)度,。修行的目的正是幫助別人,消除自我,。
比爾·波特在茅篷前與隱士交談 ? ? ? ?圖/受訪者提供
?
如果你的手里有東西,你沒法幫別人,。你的手必須是空的,,才能抓住旁邊的人,才能幫他,。修行的目標就是這個——Empty your hands.
人物周刊:打坐時,,若有更多的妄念和雜念涌來,,如何處理?
比爾·波特:妄念一直有,。你打坐,,也不可能毫無思想??墒撬枷氤鰜淼臅r候,,你管它還是不管它。管它,,你就被它控制,。不管,你可以控制它,。你可以想出一個辦法,,把妄想變成釋迦牟尼之念,好好用它,。
人物周刊:對性格基本定型的成年人,,怎么破除我執(zhí)?
比爾·波特:我不知道,。教別人破我執(zhí),,好像是醫(yī)生做的事。醫(yī)生會告訴他們,,你需要用哪種藥,。最好的方法是有一個了解修行者的人,因人而異地給出建議,。我在修禪中心,,總能看到那些可以開示的師父,他們跟每個弟子有不同關(guān)系,,給出不同的建議,,很了不起。但我只是寫書而已,。
人物周刊:你追隨禪宗多年,,禪宗與道家的相通之處在于?
比爾·波特:修行以后,,會感覺出二者的通達,,但起步很不同。修道教是從修身開始,,學佛則是從修心發(fā)端,。但二者修行到一個程度,便殊途同歸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zhì)殊異,,看你喜歡與適合哪個,。我開始不喜歡道教,總覺得修身是妄念,。但慢慢發(fā)現(xiàn),,修身和修心并無太大分別,且終點一致,。
人物周刊:你訪問過的薛豐來道長說過,,道觀的教化膚淺。華山的謝道長說“道教自身發(fā)展越來越糟”,,而監(jiān)管凈業(yè)寺修復(fù)的寬明也說過,,“佛教自身的情況糟糕”。何出此言,?
比爾·波特:修行人并沒有變差,,但中國有一段時間,寺廟和道觀被摧毀,,道士和比丘尼沒有地方住,。可是時代變了,,現(xiàn)在的中國人可以信仰宗教,,可以修行。我認為儒家也是一種宗教,。如果不是,,那它是什么呢?(它)影響很大,。今天的修行人不再有懼怕,,如果有困難可以找人幫助。
人物周刊:今天修行人和場所面臨的困境是,?
比爾·波特:中國社會現(xiàn)在發(fā)展迅疾,,很多人有錢,他們便把錢捐給道場,、寺廟,、道觀,這是最大的問題,。那么多的財富,,如同飲鴆止渴。我感覺很多師父還沒有學會如何對待這些錢財,。當然不能將這些外來之財完全棄之,。但蓋一個金碧輝煌的大殿,,空調(diào)、熱水隨便……這是一種善用嗎,?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在于保護修行的氣氛,。如果我是一個方丈,,我會把這些錢拿來幫助孤兒、病人和窮人,,不會全幫自己,。但怎么去拒絕和使用,這需要一個非常聰明的師父,。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好,。
人物周刊:你有和這些住持、方丈或道長表達過你的想法嗎,?
比爾·波特:我沒有好好地表達過,。
人物周刊:為什么?
比爾·波特:這太不客氣,。你正和方丈喝茶,,不好意思提到這個,“啊,,你這廟里的陳設(shè)太豪華,,太好了,不應(yīng)該有那么好……”怎么說,,怎么做,,都很困難。
?
“我不是每個人,,我就是我”
人物周刊:你說過,,外國人很少有看破的觀念,中國人有很多,。為何,?
比爾·波特:中國的歷史那么長,從老莊那時至今,,人們讀書的時候,,都聽到過這樣的說法,而且知道“可以看破”是個好事情,。外國人很少聽到,,他不會以為是好事。我小的時候便沒有聽過,。對中國人,,這很容易了解,,也愿意接受。
人物周刊:有媒體報道,,你曾說過,,“在美國,隱士只是那些喜歡自個兒待著的人,,往往都有點神經(jīng)質(zhì),。但是,在中國,,我發(fā)現(xiàn)隱士往往是社會的精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笔沁@樣嗎,?能否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美國隱士?
比爾·波特:我不記得我說過像“神經(jīng)質(zhì)”或者“精英”的話,。那些在中國有志成為隱士的人很多來自“上層社會”,,或至少是受過教育的人群。美國的隱士,,他們不愿與人相處,,是厭世者(misanthropes),不會腦子都有問題。有部分美國隱居者,,或許真的會瘋——也不會比城里的人更錯亂,。所有對一個群體隨意下結(jié)論的人,都不足為信,。所以請不要把我“張冠李戴”,。
人物周刊:美國電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里的男主角為了對抗父母為他安排的生活模式,抵制虛偽矯飾,,尋求自由和獨立,,選擇遁入阿拉斯加深山,但最終沒法越過阻止他回到城市的漲潮之河,,死于饑寒交迫,。你怎么看這樣的隱居?
比爾·波特:我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我想這個年輕人沒有為他的人生抉擇做好應(yīng)有的準備,,但中國的隱士們,大部分都是做了充足準備的,。當然現(xiàn)在那些新來者不一定,。
人物周刊:你在臺灣的佛光山佛教寺院短暫停留,也在臺北海明寺有過修行,,后來在安靜的山村里隱居,,翻譯佛經(jīng)和古詩,,生活了許久。其實你也在踐行隱士的生活,?
比爾·波特:也可以這樣說……我很喜歡修行人,,可是我不是。我只是個住在家里的人,。
人物周刊:你從來不掩飾對熱水澡的貪戀,、對美好食物的喜歡。
比爾·波特:(糾正)不是shower(淋?。┕欢ㄒ谠「?。躺在熱水里,,好舒服。(笑)淋浴的人,,他們比較急,,他們要辦事。我不要,。
如果可以選擇,,我最想過陶淵明的生活。他的修行之道,,我最為欣賞,。既很簡單、親近自然,,又還有家庭,、小孩。
有人說,,“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但我不是每個人,,我就是我,。你看陶淵明的詩,“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蔽胰チ怂募遥w的房子是在山腳下,,不是深山里,,周圍還有鄰居,。他未曾切斷和社會的聯(lián)系,又有獨立人格,。中國大多數(shù)隱士,,都只是離開社會一段時間,不太會一輩子,。
人物周刊: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一位觀念“前衛(wèi)”的佛教徒,。他認為修行者也可以有感官和物質(zhì)享樂,只要不過分執(zhí)著(大意),。你認同這一觀點嗎,?
比爾·波特:我不認同。只有少數(shù)人可以這樣——那些修行很久的高人,,或是剛剛開始修行的新人,。如果大多數(shù)正在修行的人這樣,不會有什么效果,。
我不是一個師父,。如果這位仁波切告訴大家說“所有人都可以這樣”,那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師父,。真正的師父必須針對不同人給出不同的教諭,。
人物周刊:對你而言,年輕時的發(fā)愿(人生目標)實現(xiàn)了嗎,?
比爾·波特:我小的時候,,父親很有錢,后來他破產(chǎn)了,,家道中落,。他富有時,錢給他帶來很多麻煩,,壞人總上我們家,。我少年時便看破紅塵,財富不是我的目標,。上大學,,博士也不是我的目標,我只是想多了解生命的意義,。到后來遇到方外之人,,打坐修行,發(fā)現(xiàn)這就是我想走的路,。對我來說,,這方面我是很滿意的,很順理成章的,。
可是,,我走的是一條難一點的路,。我是個不守規(guī)矩的人。喜歡自己決定什么是對的,、不對的,。我可能應(yīng)該走其他的路,但我比較懶惰,??磩e人,從早到晚都在工作,,那么用功,。我是慢慢來的。
(停頓一會兒)因為別的路(于我)都不對,。唯有修禪是最符合我心的,。
人物周刊:佛教講求無我。中國處在呼喚自我意識,、自我覺醒的時期,這與佛法是矛盾的嗎,?
比爾·波特:對自我的發(fā)現(xiàn)和覺醒,,就是對無我的發(fā)現(xiàn)和覺醒。怎么會矛盾呢,?
人物周刊:你是否同意,,“科技是越新越好,道德是越古越好”,?從古至今,,有時破壞性的力量會比同時代建設(shè)的力量還要快,那么崇尚潛移默化和靜水流深的宗教與修行能追得上嗎,?
比爾·波特:一個事物的新舊與其優(yōu)劣無關(guān),,但造惡業(yè)者,顯然比減惡業(yè)者要糟糕,。給饑餓者膳食,,給疾病者醫(yī)藥,給孤獨者關(guān)懷,,給無知者真相,,這些作為當比毫無作為要強。而宗教并非能達此功效之唯一,。
(資料來源:陳團結(jié)《終南訪禪——走進隱士的世界》,、《問道》、《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感謝比爾·波特先生幾度撥冗受訪,。感謝王雙興,、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shù)公司對本文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