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想要的嗎,?”
9月15日,,孫中倫要飛往英國,成為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專業(yè)研究生,。啟程前兩天,,他還在行前準備和見朋友的間隙接受媒體采訪。
今年6月,,他的新書《回來》出版,。這本書記述了他休學一年的心路歷程:2015年夏天,美國波莫納學院準大四學生孫中倫休學,;9月,,他成為東莞工廠流水線工人;10月,,大理民宿店小二,;11月,甘肅定西中學老師,;2016年春天,,北京《單讀》編輯部實習生;5月,,成都漆器廠學徒,。休學結(jié)束,他回到校園,,完成學業(yè)和二十余萬字書稿,。
這個暑假,他帶著這本書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宣傳、簽售,、接受采訪,。
“90后”“休學”“流浪者”的標簽下,他被贊賞,,也被質(zhì)疑,。有網(wǎng)友問他:“你們這類型的知識分子,,一天到晚談生活,、談情操,、談感悟、談種種種種感性又容易令人厭倦的心靈雞湯似的東西,,累不累,?!,?,!”
孫中倫回答:“累的,你呢,?”
這句自嘲背后是自我懷疑,,他不享受被關(guān)注和討論的狀態(tài)?!拔倚輰W的初衷是想去反抗某種光鮮的,、人人趨之若鶩的東西,現(xiàn)在我卻四處接受采訪,、好像自己也成了一個光鮮的人,,這讓我覺得挺可笑的?!?/p>
這個23歲的男生總是笑瞇瞇的,,露出潔白的牙齒,厚厚的劉海蓋在額前,,讓人誤以為是很好欺負的鄰家少年,。只有當他沉默片刻,不經(jīng)意發(fā)出某句詰問的時候,,才會暴露內(nèi)心的警覺,。
“人總是矛盾的,出版社給我這樣的機會,,我有義務(wù)配合他們把書賣好,,但是成為暢銷書作家,這是我想要的嗎,?”
最后這個問句讓人有種錯覺,,好像面前坐的是兩年前那個剛剛決定休學的他。
那之前的許多夜晚,,孫中倫睡不著,,關(guān)燈之前把床上的飲料罐頭扔向門口的垃圾桶,“黑色的液體灑在地上,,像發(fā)霉的血,?!毙@生活令他尷尬又焦慮。
從上海的高中畢業(yè)以后,,孫中倫進入美國波莫納學院,,主修PPE(哲學、政治學與經(jīng)濟學專業(yè))和德語,。大學前兩年,,大家討論的話題是平等、再分配和資本的偽善,。臨近畢業(yè),,同學們各尋出路,以“面對社會”為由,,價值觀變得模棱兩可,。
他無法接受別人談?wù)摰囊恍└哳l詞匯,比如“精英”,,“感覺就是你們這些人比別人更高級一樣,。”
他在書里寫,,“仿佛教育的潮流,,不再是架設(shè)智識的階梯,而是替特權(quán)埋單,?!?
書出版以后,不止一位讀者問他,,“休學是個艱難的決定么,?”
“不艱難,因為沒有選項,,就是中斷,。”孫中倫說,,“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有一個反抗的姿態(tài)而已?!?/p>
“闖入者”
“休學去做什么呢,?”教授問他。
“理發(fā)師,?!睂O中倫說。
“離我生活這么近的一群人,而我根本不了解他們,?!彼X得這是很多職業(yè)的縮影,數(shù)量龐大,,來無影去無蹤,,“他們連個真名都不叫,男孩都叫Tony,,女孩都叫麗麗,,有時候洗頭問上次給我洗頭的那個誰去哪了,?不知道,,走了唄?!?/p>
最終沒能做成理發(fā)師,,他的出發(fā)點沒變,“看看除了所謂勝利者,,其他生命的價值,。”
為了真正“參與”他人的生活,,孫中倫沒有以觀察者的身份去采訪,,而是在檢測電容器、打掃民宿衛(wèi)生,、制作漆器的間隙與身邊的人聊天,。
東莞工廠里的阿姨問他,“看到我們這樣最底層的生活,,過得很艱苦吧,?”接著阿姨又說,“其實我最看不來工廠打工的,,最沒出息,。可是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p>
一年下來,教科書上宏大敘事的歷史被打破成無數(shù)的個體故事,,他從中看到了中國制造,、南水北調(diào)、留守兒童,、汶川地震……很多時候,,他的敘述被無力的、悲涼的命運感籠罩。
“作為定西孩子,,你要為外出務(wù)工的父母疏于管教負責,。你的父母也曾是孩子,他們要為年少時的饑餓與貧窮負責,。命運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你沒有反駁的余地?!?/p>
書寫苦難的時候,,孫中倫陷入糾結(jié),“一方面下定決心寫很好的東西出來,,另一方面你又發(fā)現(xiàn)你所寫的給不了他們?nèi)魏螏椭?,這讓我很愧疚?!?/p>
他唯一一次提供現(xiàn)實幫助是在定西一個男孩家,,母親自稱“打工者”,靠打零工供兒子上學,。他們租來的房間只有幾平米大,,母親每天都打掃,把每件家具擺得整整齊齊,。天快冷了,,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男孩連件棉衣都沒有,。
家訪結(jié)束,,孫中倫硬塞給男孩媽媽一百塊錢?!澳敲锤F,,家里干干凈凈,那種尊嚴感給我特別大的震動,?!?/p>
在很多場合,未曾離開過校園,、沒有貧窮體驗的孫中倫都會被問道,,“你真的能理解底層的痛苦和煩惱嗎?”
盡管不情愿,,他不得不承認現(xiàn)有理解不是百分之百的抵達,。“我接下來學人類學,,就是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個人行為和生活背后的東西,?!?/p>
孫中倫在湖南郴州銀器廠與工人華平合影
“異鄉(xiāng)人”
去年3月左右,《回來》的編輯第一次看到這個選題,,七八萬字的樣稿中有東莞日記,、大理見聞,“很像何偉《尋路中國》的感覺,?!?/p>
當時孫中倫“還在路上”,之后他的敘述有了明顯的變化,,依然在記錄見聞,,但同時投射了更多“自我”在其中,他在向外探索的同時,,開始反觀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
他說“我們都曾是定西孩子”,他在北京尋找“異鄉(xiāng)人”,,都源于他少年離家的記憶,,“我很看重人與故鄉(xiāng)的關(guān)系?!?/p>
初三那年,他離開父母和朋友,,從老家江陰轉(zhuǎn)學到上海,。爸爸媽媽送他入學的時候,一家人想到一所很有名的高中去看看,。
那天下著小雨,,爸爸坐在駕駛座,媽媽坐在副駕駛,,他們把車停在學校門口,,爸爸下車問保安,“我們一直想上這個學校,,進去看看唄,。”保安說:“這里是你想來就能來的嗎,?”
他們在門外望了望,,“哎,要是能進去就好了,?!?/p>
轉(zhuǎn)學上海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好像彼得·潘突然飛到你的窗口,,說想不想去看另外一個世界,,你當然說想,只知道那里是大城市,有樂高玩具賣,。真正的代價根本想不到,,并不是到了那個地方就進入更大的世界,更大的世界可能對我們這種人來說是沒有門票的,?!?/p>
孫中倫因為遲交卷被老師說,“別把你們那里的壞風氣帶到我們這里來,!”同學模仿他的口音,,哈哈大笑。初三一年,,他沒有朋友,,在自卑和羞恥中賠著尷尬的笑臉。
他憎恨家鄉(xiāng),,又依戀家鄉(xiāng),,周末往返于小城和上海之間,起大早趕路只為和朋友多待一會兒,?!捌囌镜臒峁酚湍仯瑲馕稘庵?,像廉價的口紅和蕾絲襪,。站臺里,人流來往不息,,有嬰兒哭泣,。路上,天色漸晚,,到最后,,抵抗黑暗的只剩下?lián)u擺的車燈?!避噹挠陌禋庀⒗?,他辨認出“異鄉(xiāng)人”的模樣——有著殘忍的清醒和自知。
他不記得自己是如何與家鄉(xiāng)和解的,,也無法回答這段記憶對他的心性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休學這一年,他在北京遇到一個有相同經(jīng)歷的女生,,女生說,,“做一個outsider,這點很重要,,能接受這個角色很重要,?!?/p>
或許因為接受了這個角色,孫中倫的觀察和寫作帶著很強的間離感,,稀釋了強烈的情緒,,變成克制的表達。
他的書寫異常坦誠,,初戀,、初吻、親人的離世,。他寫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被親戚指責;他寫母親去世后,,他在儲物間翻找母親的日記和照片,。
對當下時代他人命運的記錄和個人經(jīng)驗的私密表達構(gòu)成了書名“回來”的兩層含義:第一個“回來”,是物理上回到了我生長的這片土地,,我雖然生于斯長于斯,,卻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這里的人;第二個“回來”,,是去面對自己之前不愿意去面對的事情,,是給自己的交代。
休學結(jié)束,,書已出版,,“回來這件事完成了么?”
“事情做完了,,但是反思和解決困惑才剛剛開始?!?/p>
文學的意義
孫中倫在書里寫:“我們這樣時刻熱切的寫作者,,總是無法明白自己別無所長?!?/p>
旅行后半段,,寫作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他在成都的時候住在魚阿姨家,,魚阿姨記得,,他時常半天半天把自己窩在房間,有時候皺著眉頭走出來說“我好像遇到坎了,?!?/p>
“寫點東西”是他在出發(fā)前就決定的。起初的敘述更像紀實,,“寫著寫著,,我非常想寫出好東西來,。”定西之后,,他的表達明顯呈現(xiàn)出文學色彩,,描寫更精細,敘事邏輯也加入了設(shè)計感,。
大多數(shù)的交流場合,,讀者關(guān)注的是“休學”“反叛”“感悟”這些現(xiàn)實層面的問題,文學是少被提及的隱秘角落,。
寫作曾伴隨孫中倫成長,。小學二年級,他成績不好,,被老師同學嘲笑,,在挫敗感的折磨下,他醞釀了一個偉大的寫作計劃《我的一生》,,“人生就像一條小船,,行駛在大海上。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涌,。”
大計劃雖然擱淺,,卻像一個預言,。他從11歲開始寫博客一直到高中畢業(yè);初到上海的孤獨生活中,,他泡在街角的書店,。在文學的空間里,他的價值觀逐漸建立,。起初他記錄生活,,談?wù)撘魳贰?、電影,,慢慢開始評論新聞。
父親學新聞出身,,母親學中文出身,,他們支持孫中倫寫作,還把他的博客文章集結(jié)出版,,命名《瘋狂列車上的達人秀》,。另一方面,媽媽的擔心與日俱增,。
她在這本書的序言里寫道,;“兒子,,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我希望看到你長袖善舞,,同時,,又保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與精神世界。如果謙和是你的外表,,方正是你的精神,,愛應當是你的內(nèi)心?!?/p>
諄諄教導下,,母子沖突無法掩藏,“她阻止你成為她害怕你成為的那種人:激烈,、愛憎分明,、愿意為原則拋頭顱灑熱血;你可憐她能夠明辨是非,,卻仍要做出無能為力的樣子,。”爭論總是以苦笑結(jié)束,。
這么多年過去,,孫中倫回想當年的自己也覺得可笑,“那時候好愛發(fā)表自以為是的評論,,其實都是復制別人的觀點,。”
但是有一點沒有變,,他依然“不喜歡自己太溫和”,,他希望自己有立場有觀點,而不是“不極端的,、普通的和事佬,。”同樣的原因促成了他的“休學出走”,。
父親最初不同意,“你會后悔的,?!爆F(xiàn)在《回來》面世,父親是最驕傲的,,朋友圈里轉(zhuǎn)發(fā)的全是贊賞兒子的評論,。
“寫的時候很痛苦,寫完蠻爽的,,很有成就感,?!睂O中倫說。
他在書的前半部分埋下伏筆,,七封看似自言自語的信串起了每一站的旅行經(jīng)歷,。書的結(jié)尾謎底揭曉,七封回信來自當年沒能存活下來的雙胞胎兄弟,。
他在給胞兄的最后一封信里寫,,“我會去想,生我的女人,,與我一同誕生的男人,,會不會在離開的同時,也以另一種方式回來,。所以,,我講話,寫信,,自言自語,,你大概要覺得可笑??墒?,這難道不是文學的意義嗎?堅持那些被否定的,,實現(xiàn)那些已不可能的,。文學讓一切都重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