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悲笳接暮秋,。數(shù)杯濁酒引離憂,。
飄飄槁葉因風起,,澹澹斜陽為客留,。
冠蓋幾人馳四術,,江湖無地系扁舟,。
逃堯自有當時意,誰向箕山問許由,。
——黃侃《何處》
人之患,,在于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任何高自位置的主張或理念,,在本質上都是低端的,,因為一旦自以為高,“我”之一字,,就會無限擴大,,大到足以讓人看不到天地。
黃侃是章太炎最得意的弟子,。不過,,今天我們最常看到的,恐怕不是他的學問功夫,,而是他那些狂狷不羈的事跡,。狂言罵世,,是黃侃留給后人的一大印象,。
對于自己的學問,黃侃是極其自負的,,這是他狂的資本,。不過,只要去讀一下其詩集就會發(fā)現(xiàn),,黃侃并非目中無人之士,。
這首《何處》,作于1913年,,當時黃侃寓居上海,,生計困難,而國內的形勢動蕩,,南北緊張對峙,,在這一年,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
清朝是滅亡了,,然而迎來的是一個叢林中國。對于這種狀況,,極力鼓吹過革命的黃侃,,明顯表現(xiàn)出了一種痛感。
“冠蓋”即達官貴人,,“四術”指的是“詩書禮樂”,。所謂“冠蓋幾人馳四術”,大意是說:時代是變遷了,,然而真正掌握權勢的人,,有幾個去興起文教?至于“江湖無地系扁舟”則更顯沉痛,。扁舟很小,,寓意隱逸自適,然而以江湖之大,,居然沒有容納扁舟的地方,。艱難的時勢,以及蹭蹬的個人命運,,在這兩句里可謂金石撞鳴,。
“逃堯自有當時意,,誰向箕山問許由?!边@兩句用了一個典故:堯想把君王之位讓給許由,,許由推辭不受,逃到箕山下隱居,;堯還是再度找到了許由,,希望他能出任九州長,許由聽了,,認為是污了自己的耳朵,,于是跑到潁水濱去洗耳。
許由逃堯一事只是傳說,,黃侃在詩里說到這個故事,,乃是意有所指——如果政治是清明的,許由有必要逃堯嗎,?
這首《何處》,,有天地,有眾生,,深切憫世,,是上乘之作,“冠蓋幾人馳四術,,江湖無地系扁舟”兩句,,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可以是警世名言,。
誰說好詩在唐朝就被人做完了呢,?我們分明看到,一直到民國乃至當代,,依然有許多好詩出現(xiàn),。
在治學方面,黃侃宗仰章太炎,,但在寫詩這件事上,,他的路徑與乃師大不相同,。章太炎論詩,,推舉六朝,并不看重唐朝以來的詩,。黃侃則不然,,在他的詩集里,有大量的近體詩,。我們知道,,近體詩是興盛于唐宋兩代的體裁。
可以這樣說,在詩學觀上,,章太炎是“法先王”,,走高古路線,取法時代更久遠的詩人,。黃侃是“法后王”,,宗法唐宋,也不輕視唐宋以后的詩,。
且看黃侃的《癸丑除日》:“去國逃虛歲又遷,。側身天地意茫然。何曾精衛(wèi)真銜石,,一任羲和快著鞭,。永夜孤燈尋舊夢,明朝萬戶換新年,。清尊且為梅花醉,,客里相逢絕可憐?!边@首詩亦是在寫苦悶的心情,。癸丑年即1913年。第二句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龔自珍的詩句“側身天地我蹉跎”,。
至于第四句,,明顯有黃仲則的痕跡:“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濒撕褪邱{馭太陽前進的神話人物。黃仲則詩句的意思是,,在心情愁苦的狀態(tài)里,,時間快點過去吧。黃侃的詩句,,亦是表達此意,。
有意思的是,黃仲則自認是宋代詩家黃庭堅的后人,,而據(jù)章太炎的《黃季剛墓志銘》所說,,黃侃的遠祖也是黃庭堅。不過,,黃侃的詩風并不與黃庭堅相近,,而是別具唐人風神,這應該與他喜歡李商隱有關,,“流水多情懷舊浦,,斜陽無力駐殘年”(《寫意》),,黃侃筆下這種詩句,蘸滿悵惘迷離之思,,可謂心境直追李商隱了,。
章太炎的詩學觀,眼光極其高峻,,但路子也顯得狹窄,。章氏的辭章才華極高,但沒有詩名流傳后世,,恐怕與其詩取法高古有關,。至于黃侃的詩學路徑,無疑顯得寬敞一些,。其實,,思想上為何要“法后王”,司馬遷一早就說了:“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也就是說,,今人讀詩,、寫詩,都需要注重取法與自己時代相近的作品,。重視近世詩歌的好處之一是,,我們再也不會拾人唾余地去說“唐以后無詩”這種蠢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