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音淡薄誰曾賞,,古意飄零自可憐,。
不似秦箏能合意,滿堂傾耳十三弦,。
——曾鞏《贈彈琴者》
曾鞏,,字子固,北宋大儒,,世稱南豐先生,。《宋史》說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jīng),,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是的,,曾鞏文章在宋代的名氣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從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來,。
蘇洵在其父蘇序去世后,,一直想請人寫一篇墓志銘,但事情還沒做成,,蘇洵自己也去世了,。蘇軾和蘇轍在處理蘇洵的遺物時,想起了父親這一心愿,。但蘇洵生時并未明言請誰來寫,,蘇軾于是憑己意斷定:父親想請的執(zhí)筆者,應(yīng)該是曾鞏,。
宋神宗熙寧元年,,蘇軾向曾鞏寫信,希望他為自己祖父寫篇墓志銘,,并附上關(guān)于蘇序的一些材料,。這封信寫得極其誠摯,開筆就說:“軾叩頭泣血言,?!毙拍┻@樣寫道:“伏惟哀憐而幸諾之!豈惟罪逆遺孤之幸,,抑先君有知,,實(shí)寵綏之,!軾不任哀祈懇切之至!”
曾鞏沒有推托,,寫下《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志銘》,,是文雅重清通,沒有任何廢詞,。在那時,,三蘇的文名已經(jīng)播傳天下。蘇洵去世后,,蘇軾兄弟便請?jiān)枌懥似短K明允哀辭》,,此文述說三蘇的影響:“三人之文章盛傳于世,得而讀之者皆為之驚,,或嘆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師至于海隅障徼,,學(xué)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p>
由于親恩重大,,難以言說,是以古人在至親去世之后,,往往不會親自寫墓志銘這類文章,,而是請他人執(zhí)筆。在操辦這些重要事情的時候,,蘇軾兄弟請求幫忙的人是曾鞏,,從這個選擇就可以窺見曾鞏文章在當(dāng)時的分量。
也許是文名太大了,,所以宋人對曾鞏的詩也有期盼,。然而曾鞏的詩,似乎未能滿足宋人的期待,,所以引發(fā)了這段公案:曾子固到底能不能詩,?一直到近世,此話題仍被人們討論,。
譬如陳衍,就對“曾子固不能詩”這個說法不以為然:“古人詩文合一,,其理相通,,斷無真能詩而不能文、真能文而不能詩,。自周公,、孔子,,以至李、杜,、韓,、柳、歐,、蘇,,孰是工于此而不工于彼者?其他之偏勝而不能兼工,,必其未用力于此者也,。”(《石遺室詩話》卷二十六)
錢鍾書先生曾受學(xué)于陳衍,,他在《宋詩選注》里認(rèn)為,,曾鞏的詩在唐宋八大家中,“遠(yuǎn)比蘇洵,、蘇轍父子的詩好,,七言絕句更有王安石的風(fēng)致?!贝苏f也與陳衍接近,。
其實(shí)這些說法,比起去讀曾鞏詩作這件事來,,一點(diǎn)都不重要,。曾鞏這首《贈彈琴者》,述說了一位彈琴者的遭遇,。某種程度上,,此詩亦是詩人自述。眾所周知,,古琴聲音低沉,,不如古箏能夠迅速吸引人。不過,,在古人的思想中,,古琴地位高于古箏。這是因?yàn)?,聽似淡薄的琴音,,?nèi)中實(shí)有至味。曾鞏其詩與人,,風(fēng)味亦同于古琴,。
曾鞏立身嚴(yán)謹(jǐn),為官治事亦非常嚴(yán)格,,在生活中卻顯得非常溫潤,。他與人交,,知無不言,即使是招惹怨懟也不后悔,;對于別人的長處,,則必定大力揄揚(yáng)之。據(jù)其弟曾肇說,,曾鞏事人盡禮,,即使有人不懷善意地前來拜訪,他也以恭相待,,最終使客人心悅誠服而去,。
王安石初時聲名不彰,曾鞏賞識其才,,就不遺余力地把他引薦給巨公歐陽修,。王安石得志之后,由于理念的不同,,曾鞏“遂與之異”,。有一次,宋神宗問曾鞏:“你覺得王安石是個什么樣的人,?”曾鞏說:“他在文學(xué),、行義方面都不遜色于揚(yáng)雄,但因?yàn)椤摺?,所以比不上揚(yáng)雄,。”神宗說:“王安石輕視富貴啊,,他怎么吝了,?”曾鞏回答:“我指的是他勇于有為、吝于改過,?!鄙褡谏钜詾槿弧?/p>
曾肇說曾鞏,,“未嘗著書,,其所論述,皆因事而發(fā),?!睔W陽修主政時,有次大臣討論典禮,,異議紛紛,,未有定說。曾鞏撰文一篇,一解眾惑,,也為歐陽修解困。然而在當(dāng)時,,即便是親戚也不知道此文是曾鞏所作,。直到十多年后,歐陽修退休在家,,曾鞏才告訴他此事,。歐陽修驚呼:“此吾昔者愿見而不可得者也!”
曾鞏其人如此,,其詩寫得如何,,已經(jīng)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