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不單是南非人的政治領袖,,也是舉世的精神領袖,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光明面,,例如以困厄來鑄煉心志,及以愛和包容化解仇恨,。
1918年,,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一個叫Mvezo的地方,那里有兩款很通俗的家鄉(xiāng)菜——umphokoqo和umngqusho,,前者是一種玉米糊,吃時伴以酸奶,,后者則是一種由豆類與玉米?;熘蟮碾s豆,吃時伴以牛油或其他動物脂肪,。終其一生,,即便當上總統(tǒng),曼德拉仍十分鐘情這兩道菜,。兩款家鄉(xiāng)菜對曼德拉的影響,,遠遠不止于此。
幼時在大家庭中,,曼德拉每餐都是一大班人圍在一起,,分享一大盤玉米糊或煮雜豆。這種進食的方式和習慣,,深深影響了童年的曼德拉,,讓他學會與其他人相處,及至長大后,,懂得跨越氏族以至種族的鴻溝,,與不同背景的人做朋友,而這些友誼,,后來更成了他建立廣泛政治聯(lián)盟的基礎,。
不單止童年家里的餐桌深深塑造了曼德拉的個性,學校里的餐桌,,更讓這位民權斗士首次涉足政治,。長大后,他從鄉(xiāng)郊到城市生活,,考入Fort Hare大學,。1939年,該校辯論隊到另一間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s比賽,就是這次難得的見世面的機會,,讓曼德拉及同學知道,,原來母校飯?zhí)美锏氖澄锬敲措y吃!為何白人大學的學生吃得那么好,,而他們這間黑人大學的學生卻要吃得這么差,?他以此為政綱,打出爭取改善學生伙食這張牌,,成功當選學生代表,,后來更發(fā)動了一場抵制運動,但也為此被驅逐出校,。
離開了校園這一溫室,,青年曼德拉輾轉飄泊至約翰內斯堡,生計無著,,生活困難,,這讓他加快成熟起來。因緣際會,,1941年,,他進入律師行工作,生活得以改善,,更勤工儉學,,取得法律學位。但也是在那里,,發(fā)生了一場“茶杯里的人權”小風波,,讓他再次體驗種族隔離的不公。話說上班第一天,,他和另一位黑人同事被秘書告知,,公司為他們買了新茶杯,請他們以后拿新茶杯喝茶,。言下之意,,就是兩人不要與公司里的白人同事共享茶杯,這無疑是一種另類的種族隔離,。黑人同伴忍不住發(fā)作,,但曼德拉卻選擇忍氣吞聲,說自己并不口渴,,息事寧人,。往后,曼德拉上班時便帶上了自己的茶杯,,以此了事,。
但也是在這里,,曼德拉認識了他的第一位白人朋友,兩人在吃飯時用獨特的方式建立了友誼,。這位白人朋友叫Nat Bregman,,午餐時他愛帶面包,在辦公室簡單解決,。一次他叫曼德拉抓著面包的一端,,跟他往兩邊扯,面包應聲分作兩半,,之后兩人分享了面包,。這位白人朋友用這個獨特的方式表達他對種族歧視的反感和抵制,兩人邊嚼面包,,Nat邊說:“我們剛剛所做的,,實踐了共產黨人分享彼此所有的哲學和理想?!?/p>
步入盛年的曼德拉,,與拍檔Oliver Tambo等人以他們的法律專業(yè)和知識,幫助那些受欺壓的人捍衛(wèi)權益,,并為此終日四處奔波、風塵仆仆,、居無定所,,再加上當時南非很少餐廳向黑人開放,所以,,他的另一個拍檔,、白人George Bizos回憶說,他們往往光顧外賣,,以報紙盛著的炸魚薯條作午餐,,并屈身在私家車內開餐,因為,,在當時種族隔離的南非,,他們連在公園的長凳上一起吃三明治也是不容許的。為何當時打包外賣的是炸魚薯條,,而不是我們今天吃慣的漢堡,?大家要記得,南非是英國的前殖民地,,英國的飲食習慣,,定有植根于當地。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Anna Trapido 所著的《Hunger for Freedom:the Story of Food in the Life of Nelson Mandela》,,該書記載了曼德拉人生不同階段食物與際遇交織的小故事,,讀來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