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建筑世界一向由男性掌權(quán),伊拉克建筑師扎哈·哈迪德在2014年成為首位贏得普利茲克獎的女性并不容易,。
事實上,,哈迪德的個性和她的建筑一樣擁有氣勢磅礴、能量巨大和未來感十足的特質(zhì)——在一個流行反思文明的時代,,哈迪德是一個堅定相信未來,、擁抱可能性的藝術(shù)家。但這個傳奇故事在2016年戛然而止了——3月31日,,因心臟病突發(fā),,她于邁阿密的一間醫(yī)院離開人世。
65年前,,哈迪德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父親是個實業(yè)家,母親則是個收藏迷,。她和父母一樣好強,,還有點瘋。10歲時她就知道自己未來要當建筑師,。在女子貴族學校度過了中學時代后,,扎迪德在黎巴嫩著名的貝魯特美國大學AUB學習數(shù)學專業(yè),之后人們確實在她作品中找到了天然的“數(shù)學美感”,。
任何事物都能賦予她美學靈感,。童年時的哈迪德癡迷于精美繁復的波斯地毯。她還因一面不對稱的鏡子迷上了不對稱感,。約翰·克蘭克的舞蹈作品給了她很大的觸動,。她把設計建筑比作自己的“舞蹈時刻”。對哈迪德影響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是倫敦建筑聯(lián)盟學院,。這里繼承了“建筑圖像派”的傳統(tǒng),,庫克,、庫哈斯、楚米,、寇斯,,他們都將現(xiàn)代世界的撼動轉(zhuǎn)化成了自己作品中的主題與造型。
1979年,,哈迪德在倫敦開辦了自己的建筑事務所,。1983年的香港山頂俱樂部國際競賽,她出人意料地戰(zhàn)勝了眾多知名建筑師,,從此在國際建筑界名聲鵲起,。
哈迪德受到的非議跟贊譽一樣多——人們總說她的建筑是不可能建成的。
1994年英國威爾士卡迪夫灣歌劇院國際設計競賽,,扎哈以一組尖銳玻璃建筑群方案獲得頭獎,,最終也因預算嚴重超額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夭折。2015年年中,,她通過國際競標勝出的日本東京奧運會場館設計方案就因日本國內(nèi)反對聲浪過高被日本政府“槍斃”,。她在北京“海星”機場設計方案的實施過程中也喪失了話語權(quán),原因據(jù)傳是中國政府不再喜歡“奇怪”的建筑了,。
打擊很多,,但她從不自怨自艾,保持剛烈的自我,。她說那些批評她的人“真是相當無知和天真,。”在她眼里,,這些建筑理念太過于保守的人,,簡直是沒有信仰和夢想。別人說她的建筑作品太過突兀,、浮夸,,她說,“我不需要和諧,,也不相信和諧,。”
扎哈·哈迪德本人跟她的建筑作品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她體形高大,,步履蹣跚,說話語調(diào)自信非常且干脆利落,。即便不說話,,她的表情也帶著威懾力。
當然她是對自己很苛刻的人,。女魔頭的口頭禪是,,“我不喜歡這個,。”這位名副其實的工作狂永遠單身一人,,建筑就是她的一切。
她的工作室位于倫敦的心臟地帶——克拉肯威地區(qū),。有時她會在辦公室穿一雙“建筑感十足”的深桃紅色涼鞋,,仿佛一座移動的活火山。要是有人漫不經(jīng)心,,辦公室就會傳來她的尖叫,、怒吼。她的手跟她的內(nèi)在靈魂一樣,,下筆堅定,,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確信無疑。
扎哈·哈迪德建筑師事務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馬赫形容自己的伙伴是個天才,,“從來不畫多余的線條,,從來不去尋找線條,就像是中國的書法,?!?/p>
她有一段話跟她的建筑一樣有力量感:“我不乖,自然會引來偏見和懲罰,,因為每個人總想把你放進框框,。別人會希望你是從同一個模子出來的,是批量生產(chǎn)的產(chǎn)物,。建筑物也是一樣,,于是我就被釘上了十字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