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廖師傅是在一個詠春技擊的體驗活動上,,他個子不高,,斯斯文文,表演時也堅持穿麻質的衣服,,而不是綢質的表演服,,一臉篤定地站在那里不說話,反倒是站在他身邊的徒弟體格高大臉色嚴肅,,乍一看以為那位才是師傅,。
廖師傅全名廖永泉,70后,,自小生活在廣州,,算得上是老西關人。8歲開始習武,,一開始接觸的是南派拳種蔡李佛,,中學練習跆拳道考了黑帶證書,后來又開始練詠春拳,,并非葉問一支的詠春,,而是阮奇山-岑能一系,,大學后又接觸了太極拳等內家拳種,一直練到現(xiàn)在,。1998年開始當詠春助教,,后來自己獨立開拳社,已經十幾年過去,。
與刀槍劍棍齊全,、沙袋一字排開的傳統(tǒng)武館相比,廖師傅更傾向于日本道場的氛圍,,干凈,,安靜,恪守工匠精神,,帶著對武術的尊重,。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開一個有文有武、宜動宜靜的武塾,,刀槍劍棍少一些,,文化的味道濃一點,既有日本道場對武術的敬畏精神,,又融入中國的文化因素,。
在他的描述里,武塾的第一進是個可品茶可聽琴可切磋交流的院子,,第二進則是像日式道場一樣鋪著榻榻米的可練拳可打坐的大房間,。
從他開拳館到現(xiàn)在,搬過兩次,,但都沒有放棄武塾的這個想法,,不管是兩百平方米的養(yǎng)心館還是六十多平方米的小學堂,一套茶具和一些藏書都是必不可少的?,F(xiàn)在的拳館開在一個九十多平方米的茶館里,。茶館原本是他朋友開的,開了幾年,,朋友希望能有新的元素融入,,剛好廖師傅一直存著武塾的念頭,于是兩人合作,,有了這個亦茶亦拳的好去處,。
茶館開在廣州的沙面,環(huán)境清幽又帶著點文藝范,。茶館外面是個有花有草的小院子,,入門是茶座,后面是用來打坐練拳的小房間,,左邊還有吧臺和沙發(fā)區(qū),,隔開這些區(qū)域的是一個放滿茶葉,、茶具、陶土瓷器的收藏柜,。
比起理想中的武塾,,現(xiàn)在這個地方還不夠完美,但也還算五臟俱全,,有動有靜,。一到晚上,三三兩兩的學生從不同的地方趕過來,,跟著廖師傅或打坐或練功或品茶,。白天安靜的茶館,到了夜晚就成為師徒幾個切磋的拳社,。
教書為教拳
大學讀的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后輾轉在營銷、廣告行業(yè)多年,,廖師傅現(xiàn)在的另外一個身份是老師——在廣州一所大專學校教市場營銷,,接受采訪的前一天晚上還備課到凌晨兩點,再加上偶爾接一些廣告公司的項目,,教拳看起來反而有點“業(yè)余”,。
無論是教書還是廣告項目,廖師傅選擇這兩份工作的理由都是“收入穩(wěn)定又不太占時間”,。拳館開在寸土寸金的沙面,營業(yè)時間是任性的“睡醒了至想睡了”,,廖師傅說基本滿足開支,,偶爾虧本。所以別人開武館是為了賺錢謀生,,他反而是要靠教書和接項目另外謀生來支持教拳,。
賺的錢不多,但拳館的活動不少,。除了固定的詠春拳,、吟誦、書法等課程,,還不定期辦一些像古琴聚會一樣“幾乎不賺錢”的文化活動,。廖師傅的學生里除了大學生以外,大部分是上班族,,時尚攝影師,、紀錄片導演、警察,、白領都有,。我問他在哪里做的廣告,,受眾竟然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笑著說,,“我連宣傳單都沒印過,。”
搬到茶館教拳以后,,廖師傅也開始做微信公眾號,,平時有新課程或者活動的時候發(fā)個通知,這些推送都是他學了編輯以后自己上后臺發(fā)的,,因為擔心年輕人寫不出自己要的“感覺”,。
至于他要的感覺是什么,大概可以用“不刻意營銷”來形容,。做了十多年營銷工作,,在經營拳館和茶館時卻反其道而行,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夠盡量不追求最大利益的話,,那就不用去追求”。而且,,“喜歡這種風格的人自然會留下,,那些純粹想來練武的,一看這不像武館,,他可能就不想來了,。”
辦一個真正的武塾是他的理想,,而他希望來學武的都是能跟他產生文化共鳴的,,至少能聊得來,“武術不只是搏擊打架和強身健體,,練武的人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技近乎藝,,藝近乎道,,“說得好聽一點,可能我是把它當作藝術來修學,?!眹g不是技術,而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扒倨鍟嫼途毼渲g有共通的東西,當你在武術這邊到了一定高度碰到瓶頸的時候,可能琴棋書畫會讓你有感悟有突破,。我只以其中一門深入學習也可以走下去,,但會不夠完整?!?/p>
他會鼓勵學生盡量多參加這類課程,,自小受這些熏陶的他認為多接觸傳統(tǒng)文化能夠幫助練拳的人達到更高的境界。如果純粹專注于練武,,身上的攻擊性會很強,,甚至戾氣很重。
廖永泉跟徒弟練習詠春的經典手法——捺手沖捶
練武更練心
小時候看武俠小說,,他最喜歡金庸筆下灑脫不羈的令狐沖,,武功高強又風度翩翩,彈琴喝酒,,和一幫江湖朋友談天說地,。小孩子喜歡模仿自己崇拜的人,對令狐沖的情結也影響廖師傅的練武方向,。一開始練的是剛烈的洪拳,,后來還去學了跆拳道,慢慢覺得自己不適合這種大開大合的拳術,,不夠“風度翩翩”,,又開始學詠春拳。
接觸詠春,,也是受李小龍電影的影響,,“看上去斯文,練起來也沒有很賣弄的感覺,?!边@種剛柔并濟的拳術確實更適合他的性格,“希望別人看不出我練過武,,文人要有武相,武人要有文相嘛,?!?/p>
廖師傅先后拜了兩位師傅學習詠春。跟著第一位師傅四五年都在練基本功,,一開始覺得自己有點傻,,“比如十二式里有轉腰,就站在矮凳上練,,不停地轉,,轉兩個小時,不能掉下來,也不能出錯,?!眲倢W好基本功,師傅就出國了,,于是又拜了阮奇山的孫子為師,,跟著他練技術練套路。同樣的技術,,別人學了卻沒有他打出來效果好,,這時候才意識到前面幾年的基本功有多重要。
不過現(xiàn)在他不這么教學生,,“人家交了錢來上課,,你叫他天天站在那里轉,換作是你你也不肯的,。剛開始學詠春拳的話我是先教入門十二式,,這是廣州詠春拳的特色,世界各地的詠春老師只要一開始教的是十二式的話,,肯定是從廣州出去的或者和廣州系有關,。”
因為詠春拳好看帥氣想學,,覺得詠春時髦學會了很“酷”,,或者就是為了打架,廖師傅說,,這樣的學生他都不收,,“耍小聰明套我話的,想知道我有沒有絕招啊秘訣的,,我也不教,,我都沒有這些東西啊,該講的我會和你講,?!?/p>
廖師傅年輕時也打架。高一與幾個同學在廣州一德路與運貨的苦力發(fā)生沖突,,單挑了一個正當青壯年的車夫,,“我當時自己在家里自己練拳腳組合,所以有速度有反應,,缺的就是臨場經驗,。剛好,這可以讓我試手了,?!?/p>
現(xiàn)在學拳越久,,用拳打架對他來說反而是“不敢打”也“不想打”。水平越提高越能感覺得到危險,,打傷別人的時候,,自己也危險。越練拳越知道人體是很脆弱的,,對方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角度合適的力量可以讓他受到很大的傷害,,就像一把劍的兩面。
不僅不想打,,有時候還要控制住自己的一些反應,。擠公車擠地鐵的時候,人群密集警惕性一上來,,別人擠過來,,他的反應是馬上一肘過去,會給人造成故意挑釁的誤解,,所以有時候也要盡量讓自己在人群里放松,。
現(xiàn)在還想成為令狐沖嗎?
廖師傅笑笑說好幾年前就已經達到令狐沖的水平了,。
他對自己的水平很有自信,,但認為自己還在成長階段,要練的是“內功”,,是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
不需要教拳的時候就在房間里練基本功或者打坐,每天至少一兩個小時,,一年里還要抽出時間跟著一位講佛學的師傅去全國各地的寺廟里靜定修養(yǎng),, 至于能抽多少時間去靜定修養(yǎng),那就要看這一年的經濟收入了,,收入不高沒有多少錢支持,,那就呆在廣州看看書養(yǎng)心,家里兩千多冊藏書都是他已經看完了的,。
用他自己的話說,,學習拳術,不是為了大展拳腳,,除了練習功夫,,還要多“練心”,懂得壓抑和釋放,。不要像槍一樣鋒芒畢露,而是像一把有鞘的刀,,將戾氣隱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