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來訪者是大學生,。他總結了一條規(guī)律:他今天精神狀態(tài)好不好,,學習效率高不高,晚上能不能按時睡覺,,只需在回到宿舍之后的5秒鐘內(nèi)就能做出判斷,。他把外套脫下來,既可能花5秒鐘,,細心搭到衣架上,,也可能隨便往床上一扔。這5秒之差,,會影響他一天的后半段精力是否充沛,。
“我把衣服扔床上,書包扔床上,,坐下來,,莫名其妙就感覺很沒勁?!?/p>
這種“沒勁”的感受,,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坐著玩手機,,本想玩幾分鐘就好,,結果屁股好像粘在了椅子或者床上,越玩越懶得動,。什么事都沒勁:不想學習,,不想吃飯,不想上廁所,,一切都在往后推,。一直玩到天黑,室友進門嚇一跳:“喲,,怎么摸著黑玩手機,,燈也不開!”
一件外套是否搭好,,本身并沒有多少實質(zhì)性的價值,。做了也不會賺,,不做也沒有虧。綠豆芝麻的一點事,,為什么會影響一個人到如此地步,?
其實,一個人再怎么累了一天,,回到宿舍,,絕不至于連搭衣服的力氣都沒有。假如這件事真有什么好處——譬如,,這件外套特別貴重,,不允許有褶皺——自然也就做了,不費吹灰之力,。之所以懶得做,,就是因為沒什么好處。沒有好處的事,,何必費一道手呢,?我現(xiàn)在認識到,這一理念對現(xiàn)代人至關重要,。如果聽從這樣的想法,,干脆放棄了這樣的事,就會陷入意義感的困境,。
搭衣服沒什么好處,,就干脆不去搭,一個人等于把自己變成了一臺投幣式的機器,。只有足夠清晰的利益,,才能構成自己的行動邏輯。既然我能摸黑玩手機,,何必起身去開燈,?既然我還能再挨一會兒餓,何必現(xiàn)在去吃飯,?至于學習就更想不通了,,學習有什么好處?假如是為了學分,、文憑,、前途一類的東西,那我磨蹭幾分鐘再開始學習,,又有什么損失呢,?
不能那么想。那樣生活會變得很沒意思。
我以前過年回家,,要坐三十多小時火車,,還好可以通過學校訂到硬座票。那趟火車上,,沒有座位的人比有座位的更多,。這些人擠在一切可以容身的地方:走廊、廁所,、車廂連接處,,甚至座位與桌板之間的間隙里。到了夜里,,就只好人疊著人入睡,歪著頭,,扭著肩,,蜷著腿,僥幸睡著的也是一臉痛苦……去上一趟廁所,,必須把他們叫醒,,請他們挪動一下,才能勉強在地板上的頭與身子間找到落腳的縫隙,。我常常想,,究竟是怎樣的力量,讓人們寧可忍受這樣的屈辱,,也一定要在這幾天里擠破頭,,千里迢迢走這么一遭呢?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疑問,。我家的鐘點工就說,,她寧可過年那幾天留在北京,掙的錢是平時的好幾倍,。到了春天再回家,,火車票不用搶,還不遭罪,。
不能那么想,。那樣生活也會變得很沒意思。
支撐我們的意義感的,,一部分是理性,,還有一部分就是不符合理性的行為。有些事情我們能說出好處:“對,,我學習就是為了將來賺大錢,!”還有些事情我們完全說不出好處。沒有非做不可的理由,但就是一絲不茍地做,,而且津津有味,。比如回到宿舍,把衣服搭好,,把鞋換了,,把書包放到寫字臺上,把燈光調(diào)到舒服的亮度,,把茶泡好,。我們很少去解釋:“我泡茶是為了……”它就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儀式。但在意義感這件事上,,永遠不能小看儀式的力量,。
我和今天的很多朋友一樣,不喜歡陳規(guī)陋習,。結個婚,,一定要新郎在接新娘的門外被關上幾十分鐘。又是唱歌又是哀求,,接親團往門縫里猛塞紅包,,里面嘻嘻哈哈地刁難:“大點聲兒唱!”有時看得煩了,,也想:遲早要開門,,何必搞得這么麻煩呢?但我知道這是理性的思路,。省卻這個環(huán)節(jié)當然可以,,但它能改,也就意味著其他環(huán)節(jié)都能改,。一場婚禮又有什么是不可或缺的呢,?誓詞?擁吻,?交換戒指,?敬酒?這么想下去,,整個儀式都沒意思,。親友們又何苦參加呢?用支付寶發(fā)來紅包不就好了嗎,,理性上要的不就是這個,?理性人傾向于省力,追求極致的投入產(chǎn)出比,。而儀式的價值恰好在其反面,。它不問回報,,只求參與。而所謂的意義感,,只會在一個人把衣服一絲不茍搭好的過程中,,無須思考這樣有什么好處,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