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做學術研究的人來說,,沒有什么比結果不理想更讓人沮喪的了,。統(tǒng)計下來,,p值大于0.05,,說明這次的數據不足以支持原來的假設,難以排除巧合的可能,。這結果無法受到學術界認可,,發(fā)不出文章,評不上職稱,,畢不了業(y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同門戲謔地在實驗室供奉了“顯著”神的牌位,。早晚清香一炷,,求它大發(fā)慈悲,賜我們理想的p值,。我們害怕提出的假設犯錯,。
但是犯不犯錯誤,惟有先做了實驗才知道,。研究就是這么回事,,探索的總是未知的領域。不管再怎么害怕,,每個假設都有犯錯的可能,。恰因為如此,每一次“正確”才有其價值,。如果實驗還沒做,,已然胸有成竹:“結果百分之百就是顯著?!边@就等于說:我已知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姑且不論這個結論是怎么來的,起碼它成了一個結論,。這個研究哪里還有做的價值,?
中國科研界的流弊,申請研究項目的人,需要說服評審專家:我對這個方向有十足把握,,只要你給經費,,“結果一定好?!睘槭裁从羞@個把握呢,?因為前人已經有過類似的成果了,證據確鑿,,于是就很難做出創(chuàng)新來,。
雖然人人都不愿犯錯誤,但一味追求正確,,也不是一件好事,。犯錯誤常常帶來新鮮的刺激,開拓未知的疆域,。而追求正確則永遠規(guī)行矩步,。小孩不犯錯誤,連說話都學不來,。人類不冒著犯錯誤的風險,,也無法發(fā)展創(chuàng)新。
永遠正確的人不可愛,。四平八穩(wěn),,高高在上,然而面目死板,。跟這種人發(fā)生沖突,,爭吵也好,講道理也罷,,他們總有辦法讓我們相信:犯錯誤的永遠在我們一方,。我們心服口服,但會用腳投票,,對“正確”的人敬而遠之,。
我自認脾氣很好,平時幾乎不會與人發(fā)生沖突,,但這是對“正確”的另一種追求,。有一次,我請教一位家庭治療的老師:為什么我女兒對我說的話總會消極反抗,?她用了一天時間,,觀察我和女兒的互動。她給我的反饋是:“因為你說話太正確了,,每一句都把自己放在不敗之地,。她沒辦法在言語上挑戰(zhàn)你,就只好在行為上不配合?!彼ㄗh我平時多露一點破綻,,女兒需要時不時地有“戰(zhàn)勝”父親的感覺。我撇撇嘴,,剛想說:“我哪有每一句話都立于不敗之地,?我巴不得她……”然后我忍住了。我意識到自己連這一點都想保持“正確”,!
這對我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去別人家參加生日宴會,看到墻上的英文單詞字母拼反了,,忍耐再三,,還是想悄悄換過來。結果被主人家發(fā)現了,,打趣說:“真不愧是博士,!”鬧得我好不尷尬,。其實,,這句話指出了根上的問題:在我的成長經驗中,學業(yè)占了很大部分,,而“正確”一直是學業(yè)賴以存在的養(yǎng)分,。這是高材生的通病。有時候看到他們寫的四平八穩(wěn)的文章,,“我是如何畢業(yè)×年做到年薪××萬的”,,勤勞、勇敢,、善用機會……我自己都快打瞌睡了,。
在一個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有效能的社會,,“正確”也成了一種政治正確,。這時要特別強調犯錯的價值。允許犯錯,,可以解放自己,。保持正確的人必須時刻保持對自己的監(jiān)控。有一些人隨時都想象自己被別人盯著挑毛病,。這些身外化身的觀察者不但吹毛求疵,,而且火眼金睛,始終讓自己緊張不已,。所以一開口,,總是邏輯精準,論證嚴密,仿佛面前有許多假想敵,,要針對他們做好天羅地網的防御,。有時明明是閑聊的場合,卻被莫名帶出辯論賽的氛圍來,。
“前面的觀點都有些片面,。我想說的有3層意思,第一呢……”
這就像前面的研究計劃,,一開口,,你已經知道結果是“顯著”了。也沒什么不好,,只是有點浪費時間,,讓人興味索然。正確的人從不暴露自己,,露出的只有“正確”二字,。自以為滴水不漏,不過是在玩把別人都放到被審判的位置,、自己扮演正確化身的家家酒而已,。不如此,不足以消解內心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