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的《明妃曲》,可以說是王昭君題材里最好的詩作,。王安石寫了兩首,,此為其一,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明妃就是王昭君,,晉代為避司馬昭的諱,人們改稱她為明君,又稱明妃,。這首詩沒有什么生僻深奧的典故,,可以說是一讀就懂,但詩意曲折幽微,,百讀不厭,。
遼、西夏這些虎狼之國環(huán)伺北宋,,在宋仁宗一朝,,發(fā)生了宋人張元投靠西夏等事,張元后來成為夏主李元昊的得力謀臣,,對宋作戰(zhàn),。張元之所以投靠西夏,最直接的因素是他在宋朝屢試不第,,無法施展才干,。
《明妃曲》就在這個背景中誕生。此詩開頭寫王昭君將要離別中原時,,漢元帝才認識到她的美,,然而為時已晚,只能責怪畫工毛延壽,。此前的人寫王昭君,,大多是哀嘆王昭君的身世,或?qū)⑴u的矛頭指向毛延壽,,因為王昭君沒有向毛延壽行賄,,毛延壽才將她畫丑;漢室不想把美女給匈奴,,就挑了“丑”的王昭君去和親,。然而王安石責備的卻是最高統(tǒng)治者漢元帝,“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意思是說,人的意態(tài)美是畫不出來的,,即使王昭君向毛延壽行賄,,毛也無法把她真正的美畫出來。這里隱隱指向的是:國家的主事者沒有識人之明,,導致能人外流,。
接著寫王昭君在胡地的境況,到了“家人萬里傳消息”,,筆鋒開始劇烈轉(zhuǎn)動,,“好在氈城莫相憶”,,寫王昭君向家人答復:我在匈奴這邊很好,不要掛念,。這個描寫,,純系出自王安石自己的想象?!熬灰婂氤唛L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意思是說,,你看陳阿嬌雖然離漢皇這么近,,卻被深鎖冷宮之內(nèi),失意的人生,,并不因為她在漢地而改變啊,。
最后兩句度越夷夏藩籬,直探生命問題,,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使得此詩可以抽離王昭君本事,直接指向普遍人生,,可謂神來之筆,。大凡思想深刻之人,往往冷峻,;心懷悲憫之人,,容易浮淺。王安石卻兼具了深刻與悲憫,,這極其難得,。直至今日,王昭君之事距離人們更遠了,,但《明妃曲》仍然使人震撼,。
此詩節(jié)奏極快,不事裝點,,瘦勁而有深趣,。黃庭堅贊揚它“詞意深盡,無遺恨矣”,,又說,,“荊公作此篇,可與李翰林,、王右丞并驅(qū)爭先矣,?!睂嶋H上,,黃庭堅是抬舉了李白等人了,。李白那兩首《王昭君》,核心是“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只是哀憐昭君身世,完全不及“人生失意無南北”用意深邃,。即便是杜甫的“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其旨也只是哀憐而已,,難如《明妃曲》那般激蕩人心,。《明妃曲》問世之后,,震動了整個北宋士林,,像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等當世巨公兼王安石的前輩,紛紛作詩唱和,,這個盛景在宋代是獨一無二的,。
《明妃曲》在獲得極大聲譽的同時,也為一些人所詬病,。例如第二首還有“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這樣的句子,這在強調(diào)夷夏之辨的時代,,可謂是大逆不道的言論,。宋人已經(jīng)為此深責王安石,即使到了近世,,高步瀛先生選注《唐宋詩舉要》,,也說王安石“持論乖戾”。其實,,“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只是鋪墊之筆,接下來的詩句是“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是說王昭君即使在匈奴過得好,但思漢之情始終未曾改變,。在第一首里,,也說王昭君“著盡漢宮衣”,寫昭君堅貞如此,,何曾乖戾呢,?
如果說《明妃曲》有所指的話,,它可能是責備大宋埋沒人才,同時以曲筆表彰王昭君堅心向漢的大節(jié),,映照叛宋之人的卑瑣。當然,,這些所指都是次要的,,因為即使將其抹去,仍然不妨礙《明妃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