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回答完畢,,以下是解釋,。
“一萬小時定律” 怎么回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個10000不是確數(shù),,不是說你得不多不少正好10000小時,。大約可以理解成平均需要10000小時。比如說有研究顯示,,要達到國際象棋大師級水平,,刻意訓練的時間從3000小時到25000小時不等,差不多平均6700小時,。
這個說法來自K. Anders Ericsson的論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所以要了解這個說法到底怎么回事兒,,應該看看原始論文,。
這篇論文的題目就明確指出Deliberate Practice,也就是刻意的訓練,。
其實,,在19世紀的時候,就有說法,,認為你只要是花足夠時間,,就能在你花時間的那個領域做得很棒,但是忽略了花時間練習的內(nèi)容。到了19世紀末,,就有人發(fā)現(xiàn),,其實如果僅僅是簡單地重復,你很可能只是達到一個平臺的水平,,而不是達到最棒,。所以,Ericsson提到了刻意訓練這個概念,。
為了能把刻意訓練說清楚,,Ericsson把刻意訓練和另外兩種活動做了對比,玩兒(play)和工作(work),。
玩兒(play)這種活動的特點,,是沒有一個明確的要實現(xiàn)的目標,你做這件事的目的就是為了內(nèi)心的歡愉感,。所以你每天去打籃球,,玩兒的時候也是想要進球想要贏的,但是如果僅僅就是圖在場上打籃球時的那份快樂而沒有去“刻意訓練”的話,,僅僅是玩兒10000個小時,,你是達不到頂級水平的。同理可得,,你上了 10000小時的網(wǎng)也成不了網(wǎng)絡工程師,,看了10000小時的電影也成不了優(yōu)秀導演或者演員。你說你就靠玩兒著,,就把自己玩兒成頂級專家了,,那可能性很小。
工作(work)這種活動的特點,,存在一定的重復性的勞動,,而且往往還存在競爭,所以你在工作的時候可能也有一定壓力,,這樣看上去比玩兒更“刻意”地訓練了,,那么能不能達到頂級水平呢?你算一下如果一個月工作20天,,每天8小時,,大約一年2000小時,于是工作5年的人是不是就成為你那個領域的頂尖級專家了呢,?也不是,。因為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還在于它的驅動力是外部獎賞,,也就是你的薪水,。你為了你的薪水去工作,,當你對目前薪水滿意的時候,可能也就失去了進一步突破瓶頸達到更高一個水平的動力,。所以,,世界上有很多職業(yè)運動員,但是他們中的頂尖級專家還在少數(shù),。工作 10000小時,,也不能讓你成為頂級專家。
接下來就要看刻意訓練了,。
首先,,刻意訓練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成為頂尖級的專家,,要有為此而努力的精神動力,。如果你僅僅是喜歡這種活動,僅僅靠愛好來支撐,,而不是以頂尖級專家作為目標,,在一些反復的訓練之后,你的愛好可能會被耗盡,。而刻意訓練的過程常常是痛苦的,、枯燥的,可以說是磨練,。如果沒有足夠的精神動力,,可能很難堅持下去??桃庥柧氁粋€折磨人的原因在于,,它迫使你一直處于認知階段,在這個階段,,你得不停地關注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訓練效果,,而無法進入無意識階段。
那么頂尖級的專家有什么特點呢,?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超強的決策和執(zhí)行能力,。比如頂尖級足球運動員可以很快而且精準地閱讀比賽,使自己出現(xiàn)在最該出現(xiàn)的位置,,做出最適合的動作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為球隊獲勝做出貢獻。頂尖級的醫(yī)生可以很快從各種信息中找出有用的,,從而得出正確的判斷,然后給出恰當?shù)奶幚怼?/p>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有兩個判斷系統(tǒng),一個是經(jīng)驗系統(tǒng),一個是分析系統(tǒng),。經(jīng)驗系統(tǒng)可以自主運作,,輕松舒適,占用精力少,,當然,,可能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問題;而分析系統(tǒng)需要你對復雜的信息作出處理,,并且進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費更多精力。經(jīng)驗系統(tǒng)不斷地為分析系統(tǒng)提供建議:印象,、直覺,、意愿以及態(tài)度。如果這些建議被分析系統(tǒng)采納,,那么印象和直覺就會轉化為信仰,,靈感也會相應地轉變?yōu)樽灾餍袨椤?/p>
而我們大家都是“認知吝嗇者”,就是說我們都傾向于省事兒,,傾向于靠經(jīng)驗和個人直覺做出判斷,,我們喜歡利用經(jīng)驗系統(tǒng),從而可以避開費神費腦的分析系統(tǒng),,減輕認知負擔,。
所以刻意訓練就是訓練你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通過訓練,,你可以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行動,,并且在相應領域內(nèi)不用集中精神就能進行更高水平的思考。
就好像頂級足球運動員在場上時,,機會稍縱即逝,,他們的很多判斷是直覺判斷,但是也非常準,,就是通過刻意訓練使得自己在這方面的直覺判斷的準確性提高,。再比如一個年輕醫(yī)生面對復雜患者或者復雜手術時,會覺得千頭萬緒,,從而出現(xiàn)緊張和壓力,;而專家級別的醫(yī)生,就可以憑借自己已經(jīng)內(nèi)化到經(jīng)驗系統(tǒng)的臨床思維方式,,很快對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斷,。
這些專家,在經(jīng)歷過刻意訓練之后,,可以輕松地感知自己所面臨的形勢,,然后找到解決方法,。
除了認知方面的訓練,當然還有大家熟悉的實際行動上的訓練,。
其實,,很多人通過簡單的重復訓練,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這個水平其實還達不到頂級專家的水平,這只是你通往專家級別道路上的一個瓶頸,,大部分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缺乏足夠的精神動力,而不會進一步的刻意訓練磨練自己,,也就只能停留在這個水平了,。
比如說你是個業(yè)余乒乓球愛好者,在學校里經(jīng)??梢垣@勝,。這是一個不錯的水平,但是,,如果沒有刻意訓練的話,,也就只能停留在這個水平了,還算不上乒乓球的專家級水平,。
所以,,刻意訓練當然包括一些重復性的訓練,但又遠不止此,。它需要你以更加嚴格刻苦的訓練來突破水平的瓶頸,。
如果從我們所接受的傳統(tǒng)教育來看,刻意訓練里的認知和行動上的重復訓練,,倒是可以對應成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和練習了,。
下圖是你進入某個領域后,不斷提升自己時所經(jīng)歷的階段,,可以非常直觀地表現(xiàn)出前面講的內(nèi)容,。
圖片來源: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刻意訓練和普通的重復性訓練一個很重要的不同在于反饋。通俗地講就是刻意訓練需要有人指點,。試想一下,,如果你重復性的訓練過程其實都是錯誤的,那么你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很多專家和普通從業(yè)者之間的差別,,可能僅僅是某些細節(jié)上的,但是很多細節(jié)的積累,,就表現(xiàn)出水平的差異,。
阿圖·葛文德是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中唯一的一名醫(yī)生,。他曾經(jīng)描述,自己工作多年之后,,雖然已經(jīng)達到一定水平,但是總感覺還不夠滿意,,感覺總是突破不了上升的瓶頸,。于是,他自己出錢雇了一位資深的退休外科醫(yī)生,,請他在自己手術時在旁邊看,,然后給出批評意見。結果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細節(jié)上自己是有上升空間的,。所以他說,很多世界頂尖級的網(wǎng)球運動員尚且有自己的陪練教練,,一個醫(yī)生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教練呢,?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反饋的重要性。
因為訓練的結果,,就是把理性判斷內(nèi)化到你的直覺之中,,而你自己的直覺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以就需要專業(yè)的老師來給你指出,。這個反饋不是表揚,,而是非常明確地指出你的問題所在。只有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然后加以改正,,你才可以獲得提高。
既然刻意訓練的要求這么高,,那么,,要達到頂級專家水平,就要面臨很多的限制,。
比如前面提到的精神動力的限制,。另外,還有努力程度的限制,。比如有研究顯示,,要達到訓練的強度,在不同的領域,,可能需要堅持每天至少1-8小時不等的訓練,。當然,訓練的設計也要科學,。還有研究說,,某些領域每天超過4小時的訓練,,效果可能也不見得會更好;但是如果少于2小時,,那么效果就肯定不是最佳了,。
除此之外,還有資源上的限制,。最簡單的例子,,像阿圖醫(yī)生那樣的情況,前提是他能雇得到高水平的資深退休外科醫(yī)生來給他反饋,。
另外,,人們在不同領域取得成就的年齡也各不相同,這和人類的體格發(fā)展,、智力水平發(fā)展有關,。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不同的運動,,運動員的黃金年齡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在最適合的年齡,,達到相應領域的最佳狀態(tài),,已經(jīng)很不容易,就更不要說3到4個領域了,。
所以,,意志力其實僅僅是一個方面。如果你是平時下班回家業(yè)余時間從事訓練,,或者僅僅是做這份工作,,即使搭上再多時間,也很難達到頂級專家水平,。
那么“一萬小時定律”是不是適合所有領域呢,?
也不是。很多人在關注某件事物的時候,,可能更容易被他愿意關注的內(nèi)容所吸引,,而忽略了一些先決條件。在Ericsson論文開頭,,就提到了在運動,、藝術和科學領域, 這個理論也是有限定條件的,。有很多關于“一萬小時定律”的通俗書籍都把重點放在了贊賞刻意訓練的好處上,,而沒有明確指出刻意訓練在哪些領域不會產(chǎn)生什么積極效果。
200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Daniel Kahneman和Gary Klein合寫了一篇論文《Conditions for Intuitive Expertise:A Failure to Disagree》,,討論了關于直覺判斷的一些內(nèi)容,。可以說給“一萬小時定律”又做了很好的條件說明,。
Kahneman的文章認為,,假如你所做的事情里,存在著一目了然,、始終如一的因果關系,,如果你反復做這件事,并且不斷從外界獲取準確反饋,,改進自己的表現(xiàn),那么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名專家,。
所以,,存在一目了然、始終如一的因果關系,,也就是“一萬小時定律”的先決條件,,Kahneman稱為“高效”領域。比如醫(yī)生和消防員從事的活動,,就屬于這個領域,。這也和Ericsson的文章一致。
而如果結果是完全無法預知的,,那么就是“零效”領域,。比如預測一個人買的股票的價值以及政府遠期政策的預計,這都屬于零效領域,。在這樣的領域中,,各種干擾因素極多,運氣成分很大,,就算你下了很大工夫進行刻意訓練,,恐怕也難成為專家。
而在Michael J. Mauboussin的《實力,、運氣與成功》中,,則把各種活動歸結為實力與運氣共同作用的結果,只不過有些事情實力的成分更大,,有些事情運氣的成分更大,。
比如百米短跑就是實力幾乎占了100%的活動,而買彩票則是運氣幾乎占了100%的活動,。如果一頭是買彩票,,一頭是百米短跑畫一條直線的話,那么其他各種活動根據(jù)實力和運氣成分的不同,,就出現(xiàn)在這條直線的不同位置,。所以,,刻意訓練可以改善一個人的實力,越是靠近實力一端的領域,,“一萬小時定律”的效果就越明顯,,越是靠近運氣一端的領域,效果就越差,。比如投資這項活動,,其實就比較偏向運氣一端,起碼想要找個理想的反饋都很難,,要說提高投資領域的直覺判斷 力,,似乎就有點不大靠譜了。這樣的話,,“一萬小時定律”的效果恐怕就不是那么理想了,。
最后,再多嘴說一點,,其實,,要成為世界級的頂級水平,恐怕只有刻意訓練還不夠,,還得需要一點天賦,。
不少和“一萬小時定律”有關的書籍和文章當中,都過分強調(diào)了努力的重要性,,好像一個人的表現(xiàn)和他的天賦沒有什么關系,,你只要花上功夫刻意訓練就夠了。但實際上,,有研究顯示,,現(xiàn)有的證據(jù),并不支持所謂的“個人天賦對他能否有高水平表現(xiàn)無關緊要”這樣的觀點,;甚至根據(jù)不同人的天賦情況,,可以更好地預測像國際象棋、音樂等很多領域中復雜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預測在高水平執(zhí)行者中誰最可能勝出,。
在那些需要實力的活動中,個人天賦也很關鍵,!就是說,,通過刻意訓練,在某些領域你可以達到頂級專家水平,;而如果要強中更有強中手,,成為世界級大師,恐怕就需要一些天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