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808路公交車穿越北京城的右心房,,京通快速邊,,時不時露出一塊空地或正在開發(fā)的地皮,,有時還能遇到嶄新的商貿廣場,。城市化的過程緊張地進行著。夾雜著泥土的味道,,混合著鋼筋和油氣的佐料,,隨著這4月倒春寒的冷風,我被吹到了宋莊,。
北京東書房是典型的北方院子,,“因其位處京畿東門之宋莊,為藏書納報之所,,談經論道之屋,;又因其以深究民情為旨,故以別廟堂高深之南書房也,?!苯陙恚吻f成為畫家的世外桃源,,小堡村坐落在這里,,商品房的價格也水漲船高,老房子相繼被推倒,,建起了現代化的3層辦公樓,,與周圍的氣質有點格格不入。東書房就在一片剛剛被推倒的廢墟旁邊,,幸好有于建嶸坐鎮(zhèn),,這書房應該是保得住了。
穿過狹長的走廊,,走進正廳,,屋子里油畫顏料的味道明顯。于建嶸正在畫一幅新作,,身邊圍著一圈人,,有常客,,也有新客人,。畫架后面是兩幅風格迥異的油畫,一幅是他當年在上訪村結識的老人家,,彩色,;另一幅是一位沒有面容的領導者全身像,,面前站著一排形色各異的鞠躬者,黑白,。從彩色開始嘗試油畫創(chuàng)作,,從黑白進入自己的油畫世界。見到我,,他連忙放下畫筆,,握手寒暄,“今天上午剛送走了10個律師”,,邊說著,,邊走到離畫架不遠的椅子邊,茶幾上有數不清的玻璃杯,,“我們邊喝茶邊聊,。”位子坐定,,紅茶倒好,,故事便說起來了……
他已有一段時間沒出書了。2007年,,他通過法國的精英項目支持,,到法國進行實地考察,這本《訪法札記》是他在觀察的過程中每天記錄的工作筆記精選,,更像是考察心得,,同時還可以看到他筆下的法國風情。
“為什么出版呢,?第一,,法國這個國家七八年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它的社會結構相對穩(wěn)定,;第二,,我認為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比如農民如何組織起來,、社會組織怎么建立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法國社會來反觀自己,。實際上,,中國取消農業(yè)稅之后,我認為它要面對民間社會怎樣建立的問題,,所以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建立民間社會的問題,。”
這幾年,,于建嶸仍然馬不停蹄地“游走在中國大地上”,,農村是他的大本營,。今年年初,他又回訪了曾經去過的村子,,每去一個村子就寫下所見所感,,發(fā)到微信公眾號上。他看到了鄉(xiāng)村進步的變化,,但仍不忘老百姓的地,,并更加關注嚴重的農村環(huán)境問題。
回到東書房,,油畫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問道,,“你覺得你的畫賣得好是不是因為你這么多年來做的事情,?”他就笑了,“不完全有,,這就是有個感情的因素,。人類的社會交往,很多都是情感因素,。重要的是他認為你的就是好,,就是‘他認為’?!?/p>
他不遵循科班的規(guī)則來運用油彩,,而是用自己的觀察和思維來創(chuàng)造“于建嶸式”的作品,黑白灰三色的調和讓畫面變得若隱若現,。這看起來并不和他的觀念有沖突,。
我們的對話是在兩個國家之間展開的,中國和法國,,或相似,,或不同,有時還要捎帶一下美國,,因為托克維爾那本《論美國的民主》總是繞不過的,。法國一方面給予我們對于社會組織、公民社會的進步想象,,但同時,,它的叢林法則也一刻不停地運作在社會的各個器官當中。一位留法歸國博士說,,沒有一個國家是完美的,,法國更是如此,當你看到學生在組織集體罷課的那一刻時,,門窗緊鎖,,知識被關了門,,你所向往的自由和眼前的畫面是不一致的,但這也是真實的法國,。
于建嶸說,,“研究者,是演員還是觀眾,?我們還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觀眾,。但有點不一樣的是,我們看得會更深入一點,?!彼诰╃軚|角,看著世界,,看著中國,,還有他熟悉的江湖。
于建嶸的作品《母親》
為什么研究法國,?
人物周刊:你去過法國好多次,?
于建嶸:是的,前不久還去了一次,。為什么研究法國呢,?有兩個原因,中國很多思想家,、很多政治的領袖人物都是從法國回來的,,鄧小平、周恩來,、李立三都是,,中國革命思想受到的最大的影響來自法國,法國曾經是共產黨的精英來源,。而且法國人和中國人還是比較友好的,,法國與中國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同構性,就是有一些相似,,比如政治理念的來源,、革命思想的來源。不要看馬克思是德國人,,實際上很多思想來自法國,,法蘭西戰(zhàn)爭啊、巴黎公社原則啊等等,。
人物周刊:中國和法國的社會基礎很不一樣,,法國有人民主權這樣的傳統(tǒng),有盧梭思想的深刻影響,這兩個國家間的共性,,理念上共通的是什么,?
于建嶸:人性是共通的。每個人對事物的利益判斷是共通的,,制度設計不一樣,,價值理念不一樣,但人性實際上是一樣的,。西方國家現代民主理論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他認為人都會知道利益的所在,但實際上,,每個人的理性又是有限的,,有限理性。中國人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東西寄托于一個父愛主義,,像父親一樣,就是我把你安排好了,,你聽我的就沒錯,??傮w講,,我認為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人性是一樣的,,有限理性是一樣的,,但思維方式有些不一樣,或者從總體來思考問題,,或者從局部思考問題,,就像中醫(yī)和西醫(yī)的區(qū)別。中醫(yī)講究的是整體,,國家怎么怎么樣,,西方國家可能講我的權利怎么怎么樣。這是不同的出發(fā)點,。但我認為這些都不足以說明當代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中國社會根本性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我們對個人權利的保護問題,。
不管你是哪個國家,我之所以感受到生活的愉快,,我不擔心出門之后,,這個家沒有了,一旦發(fā)生這個情況,國家會給我主持正義,,有人幫我想辦法去抓這些人,,要他賠償,是不是這個意思,?
2013年9月18日,,貴州興義,于建嶸和安章村的村民們合影,。村子里幾乎全是留守老人
多元的社會組織
人物周刊:托克維爾想通過美國這個例子來論證民間社會和公民社會的可行性,,你怎么理解民間社會?
于建嶸:在法國,,一個人可能加入了很多民間組織,,一個領域有很多不同的組織,組織間還要不斷競爭,,為什么呢,?比如我現在建立一個組織,我為老百姓做事情,,你愿意加入,,我的會費多,我的人也多,,我的力量也大,,假如不為老百姓做事,沒人加入那就衰敗了,。
人物周刊:你覺得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對于人人平等的宣揚,對法國現代社會的影響大嗎,?
于建嶸: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理解法國的時候,一般都先理解法國的革命,、法國的破壞,。實際上,法國社會相當于在整個西方世界中,,提供了很多思想資源的一個地方,。比如你剛才提到契約論,現代社會實際上就是從一種人的地主關系向契約關系的轉變,,契約關系的轉變需要精神資源,,這就形成了競爭型機制,包括社會組織型的競爭型機制,,它的前提條件是基本權力的確定,。就是國家的權力,、主權來源于什么地方,所有政治理論的核心問題也是從主權開始的,,老百姓賦予國家權力,,所以社會契約論給法國社會帶來了重大影響。很多人會認為,,法國現在的社會組織是最多的,、也是效率最低的,今天罷課明天罷工,,還搞得很憤怒,。我為什么去研究它的社會組織,因為這個社會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平穩(wěn)的,,效率可能會受到影響,,但不會出現大的錯誤。
人物周刊:法國大革命時,,盧梭一度被奉為導師,,法國人怎樣看待他的影響?
于建嶸:盧梭提出的社會契約,,從另一個角度講,,為法國現代社會的建設提供了精神資源。法國是一個很矛盾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也比較分裂,。一方面要體現現代社會的一些理念,但很多地方又體現所謂革命的理念,。當年中國“文革”的時候,,法國是響應最激烈的。
政治神經系統(tǒng)中的申訴專員
人物周刊:你在整理這本書的材料時,,是不是有中觀、微觀和宏觀的思路,?微觀是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個人,,比如農民市長和女社會學家;中觀是一些中介組織,、農會工會,;宏觀就是法國的比較靈活的政治管理體系,以及對權力的劃分,。
于建嶸:是的,。法國的政治制度是一步步演變過來的,跟我們有相似性,。一個演變的制度和一個完全設計的制度可能會不一樣,,當然大體的架構還是有一樣的地方,權力互相制衡、互相制約,,議會有什么權力,,總統(tǒng)有什么權力,總理有什么權力,,因為它實行的是總統(tǒng)制,。這個演變過程有時候出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但也有些不大能讓人理解的,。像剛才講的小市鎮(zhèn),、市長,我就很驚訝,。
人物周刊:還有哪些比較特別的地方,?
于建嶸:社會組織也是一樣的,從巴黎公社開始,,社會的變革也是一步步來的,。法國的騷亂為什么那么血腥,包括最近發(fā)生的一些事情,,都與它的政治傳統(tǒng)有關,。這個政治傳統(tǒng)是從強調叢林法則開始的,革命理論講的就是叢林法則,,巴黎公社終究提供了一些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資源,,在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實現共產主義。你看從歐文,、傅里葉,、圣西門這些科學社會主義來源的人物來說,法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它最有一些浪漫和空想的成分,。法國是講浪漫的,政治上也講浪漫主義,。
人物周刊:浪漫主義是指想象的美好的烏托邦的東西,?
于建嶸:有這個意思,傅里葉就是搞這個東西的,。它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理論基礎可能改變了,但有些核心東西還是沒有改變,,制約,、平衡。
人物周刊:也就是這個社會存在的理念是大家所共識的,?
于建嶸:對,,制度可能有一些差異性,,所有的民主制度來源于地方自治,這點應該是一個共識,,必須有地方自治,,才有民主制度的產生,沒有地方自治,,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產生,,在這點上,法國是典型的地方自治制度,。當然也是有差異性,,但沒有改變這一點。
人物周刊:法國是怎樣的一個平衡,?你如何看待沖突和社會的平衡之間的關系,?
于建嶸:每一個社會都有沖突,沖突是肯定有的,,但社會之間能不能達到和諧,,它實際上有一個調節(jié)機制,很重要的一個是司法調節(jié),。所有的問題最后都是要有一個權力的救助機制,,我在法國看到了它的申訴專員制度,和我們的上訪制度有點類似,,但又不一樣,。這個制度就是給老百姓一個權力救助的制度,你權力怎么來的,,權力出現問題怎么辦,,是這樣的一個制度。從社會關系平衡來講,,當一方權力受到制約的時候,,另一方能否給予救助。我采訪那個共和國專員的時候,,他講到一個問題,,這個案子怎么來的。它和我們的信訪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一,他的權力來源不一樣,。共和國專員的權力首先來源于總統(tǒng),,總統(tǒng)任命完之后不能撤銷,就是說我任命他當了共和國專員,,沒有法定程序的情況下不能撤銷,;第二,,他的職責是搞社會調查。人們不反映我和誰打架這種問題,,而是反映公權力侵犯老百姓利益的情況,,他先要找議會、議員,,議員把這個案子推薦給共和國專員,,共和國專員開始介入調查。假如說某市某某制度,,在這里居住卻不能買房子,、車子,這個制度違背了憲法,,共和國專員會做這個制度性的調查,,他不針對個人案子進行調查,他針對的是公權力的案子,;第三,,調查完怎么辦。我們這里怎么做呢,,你上訪后向領導寫個報告,,領導批一下,再去解決,。共和國專員不是,,他會寫一個針對某個部門的報告,但這個報告會給誰呢,?比如,,他給勞動人事部說,現在這個問題我們認為你是錯誤的,。他們不改怎么辦,?專員對我說,他有一個“核武器”,,就是找媒體,。他向媒體公布,公布了這個報告你就完蛋了,。我問他找過沒有,,他說從來沒找過,為什么,?“我們每次一去,,他們就改了?!?/p>
人物周刊:你在書里面提到你也去了法國的社會糾紛調解處,,它和專員制度有什么區(qū)別,?
于建嶸:那個是就是社會調解。就是民間調解,,比如說你家里有事情,。它帶有一點公立性質,但它沒有權力,,國家可能會資助一些,,一些律師參加這個社會調解。
靈活的基層管理
人物周刊:書中有一章是《農民市長》,,他是個什么樣的角色,?
于建嶸:法國的市鎮(zhèn)有的很小,當然也有很大的,,比如巴黎,。農民市長那個市只有幾十戶人家,但也是個市,。我到他家里去,,他說我就是市長啊,我說你怎么能是市長,,他說你看看,,我有共和國發(fā)的這個市長(證明),我和巴黎市長的地位是一樣的,。我說你連辦公室都沒有,,他說沒錢啊。收不到稅就養(yǎng)不起警察啊,。那個國家體制是這樣的,,就是自治。
人物周刊:法國有著大區(qū)-省-市鎮(zhèn)這三層,,在你的描述中,,我感覺它是一個整體的體系,但這個體系中不同層級間的關系其實是很微妙的,,像有一種張力在里面,?
于建嶸:對。因為這里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總統(tǒng)選舉,、議會選舉,人不一樣,,選票當然是不一樣的,,它的張力主要體現在對國家政治層面的影響。比如我這個區(qū)大,,我的經費多,、關系多,選票也多,,政府就更加重視,。
人物周刊:你書里寫道,那個市的財政是由公共會計來管理的,,為什么,?財政部門與政府的關系如何協(xié)調以避免腐敗問題?
于建嶸:就是因為它太小了,,沒有辦法請會計,。大一點的市就有財政署、財政廳,。比如講,,大的市鎮(zhèn),巴黎市鎮(zhèn)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制度,。小市鎮(zhèn),,就是公共財政管理,市長管不了錢,。開句玩笑講,,村在鄉(xiāng)管。現在我們村里的財政不是鄉(xiāng)里來管嘛,。大的市鎮(zhèn)有很多東西來監(jiān)督你,,小的地方開議會都沒辦法開,警察都沒有,。
人物周刊:他們是如何看待什么是分內的,,什么是分外的,就是公和私的界限在哪里,?
于建嶸:那是很明確的,,所有的分內和分外都與權力有關,與財產關系有關,,公共財產會和私有財產劃分得非常明確,。
人物周刊:你認為法國的市鎮(zhèn)制度對于中國的基層管理來講,有什么啟發(fā),?
于建嶸:中國完全學法國是學不來的,,因為制度本身不同,中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但有些東西是可以確定的,,比如說:第一,社會民間組織,;第二,,社會調節(jié)組織,,對于權力,你可以建共和國申訴專員制度,,但不一定要建信訪制度,,信訪制度跟共和國專員制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制度。
人物周刊:你是說咱們的信訪制度可以參考一下這方面,?
于建嶸:對,,申訴專員制度只解決公共權力與民眾的矛盾,別的不管你,,我們的信訪制度什么都管,。昨天不是有人發(fā)微博說,一個老太太看了那個信訪局的電視之后,,找到信訪局說,,你們怎么這個事也不管,那個事也不管,,廁所壞了你還不管,?
差異化的解決路徑
人物周刊:關于農業(yè)的發(fā)展這一塊,《訪法札記》中寫到了法國的合作社,,它和普通公司有區(qū)別嗎,?
于建嶸:有區(qū)別。合作社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它的利益,,公司是按照股份,、股權來分配,你出了錢,,按照資本來分配的,;而合作社是按照成員來分配,以成員的利益為基礎,,合作社社員不僅要服務他人,,同時也是利益的享有者。
在法國和其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合作社都是很發(fā)達的,。
人物周刊:我看過徐勇老師在2013年寫的一篇關于家戶制的文章,其中提到我國政府推廣家庭農場,,后來家庭農場的發(fā)展好像不是特別理想,,你怎么看?
于建嶸:家庭農場的關鍵問題在于中國的農地始終存在一個困難(地權),, 而且有些沒有節(jié)制,。法國的農地是有控制的,是不允許大規(guī)模地動用農地的,它要通過政府來控制農田的規(guī)模,,比如說,,你要買地,就要到政府去登記,,政府不同意賣給你,,說他這個農田太小了,或者他農田太大了,,都不行。
人物周刊:家庭農場的這種形式也是在嘗試解決這個地權的問題,?
于建嶸: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不能賣地,我為什么要把地給你,,我寧愿放在那里,,但現在很多地方不是這樣的。為了讓你賣地,,政府強迫你,。
法國講求的是私有產權,我不同意賣,,你拿我就沒辦法,。但你真的想賣地的時候,法國也不是完全的私有產權,,不完全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比如說,這塊地的用途不能改,,而且賣地的時候,,要經過政府的同意,政府也會限制我的產權,。政府說,,你賣可以,那就賣給政府,,這就有價格的問題了,,是不是?政府就會說,,你賣給開發(fā)商是10萬塊錢,,那賣給政府是多少錢呢?然后就請中間評估機構來評估,,評估出的價格,,如果你愿意賣,你必須賣給政府;你不想賣,,你就自己種地去,。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限制土地的規(guī)模和用途,法國是不允許建大農場的,。
人物周刊:中國的家庭農場呢,?
于建嶸:只要政府批準,就都是你的,。法國政府專門建了一個土地征收公司,,這個公司是有利益的。我專門去拜訪了,,他們很簡單,,就是你的地,政府拿過來后可能賣給另一個人,,剛好這塊地在這戶人家旁邊,,他種是最合適的。
人物周刊:你在書中寫到了非洲移民在法國社會的問題,,以此想到了中國的農民工問題,。
于建嶸:法國社會的一個問題就是非洲移民,他們的看法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法國發(fā)生社會騷亂主要是非洲移民帶來的,但也不完全是,。法國的貴族和這些新移民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核心區(qū),那些人每天都很忙很禮貌,,再到移民區(qū),,你看到的就是他們站在馬路上,你抽根煙,,我也抽根煙,,幾個人一伙。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因為當年移民的時候就把這些人放到一起了,。從社會學角度講,應該是(生活空間)要有差異性,,同質性太高就會有問題,。
人物周刊:你在法國做過一次演講,提到防范社會事件有5點需要注意,,其中一點是不能搞階層分化,,你如何看待法國社會的階層,?
于建嶸:它是存在的,但你不能過分地去強調階層,。比如說農民工,,在北京,不準農民工進(公立)學校,,他們私自辦學校,,辦農民工子弟學校,所有的農民工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就會強化這種身份認同,,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
人物周刊:認同什么,?
于建嶸:比如說認同我們都是農民工,,都是外來人口,都不是北京人,,它會強化這種對社會的反抗,同質化的行動,。有人提出不應該把農民工或者農民工子弟學校搞在一起,,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
人物周刊:農民工現在面臨哪些主要問題,?
于建嶸:農民工有3種情況,。第一種,我們講第一代農民工,,30年前種過地,,進城打工的目的是賺錢,他老了要回老家的,;第二種,,沒有種過地,直接從學校里出來的,。這些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不知道將來干什么,,他們沒想回去,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第三種,,第一代農民工在城里生的孩子,這些孩子根本對農村沒有認識,,這個將來是中國的問題所在,。大概有兩千到三千萬,第一代農民工沒什么事情,,就是賺錢回家去,,第二代農民工就是不想回去,,但還不知道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