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看了這期封面《繼承者們》,,對作者本人充滿了好奇,。他自我仇恨、虛度時光、從異性身上找感覺,,時而浸入圈子感同身受,,時而跳出圈子冷眼旁觀,總之,,他應該是“繼承者”隊伍中的異類,,你們覺得呢?@大飯
鄭廷鑫:王大騏是我們的前同事和好朋友,,是一個完美地定義了“二逼青年”的家伙,。他是我認識的最靠譜的富二代(好像我就認識這么一個富二代)。普通人對富二代的刻板印象里的那些缺點,,基本上在他身上都很難找到,,因為他有其他奇特的缺點(就不細說了)。嚴肅點講,,作為同事,,他工作的時候很認真負責,作為朋友,,他在生活里特別真誠,,容易跟人掏心掏肺。他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遠比普通人激烈,是典型的感性型人格,。我有時會想,,如果他生在一個經(jīng)濟很普通的家庭,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可惜我沒想到答案,,估計他也答不上來。
Q:有過怎樣神奇的約訪經(jīng)歷,?@Anna甜甜的
張蕾:痛苦的事情我一般會忘得特別快……勉強想起剛入行時的一件,,無非是穿越了大半個中國去赴約,采訪對象在采訪當日凌晨發(fā)短信來變卦然后將我的手機號拉入黑名單,,我打電話給當時的編輯,,她正在老家的被窩里,準備辭職以便嫁人,。她媽媽聽見她做賊一樣復我絕望的電話,,說:“果然不是個正常工作?!边@件事情有個光明的結尾:我在南方那座城市曬了太陽后回到北京,,而我當時的領導還在采訪和寫作,,也嫁掉了。
李珊珊:先談個我旁觀別人約訪的經(jīng)歷吧,。我從前在學校的時候,,有個中央媒體的記者要采訪我導師,本來我導師不想接受采訪,,但電話里對方說,,我覺得您這個研究……然后,我那導師當場反駁,,“你說得不對”,,用了5分多鐘給對方梳理,不成功,。只好跟人說,,這樣,你,,明天幾點,,到我辦公室來,我那陣子有點時間,?;剡^頭來,導師跟我們講的是,,我就不信這個問題跟記者講不清楚,。后來,我估計自己也碰到過不少這種情況,,不過,,大部分受訪者的心理活動我看不到,就沒這么奇葩,。
衛(wèi)毅:有一次約訪一位學者,,想著幾天后采。誰知他說,,之后幾天太忙,,就現(xiàn)在電話里問吧。于是,,我一手拿電話,,一手趕緊翻他剛出的書,邊看邊問,,冒著汗把采訪做完了,。
杜強:最近約訪的一位老人經(jīng)歷過上世紀人人自危的年代,,且有過不甚光彩的行為,,因此對我的身份和動機極度懷疑,。他不僅審查了我獲得他聯(lián)系方式的過程,還打算買來雜志仔細研讀,。他發(fā)來多條短信,,鄙視當今的年輕人和記者,言辭毫不掩飾,。我感到很受傷害,。
Q :什么理由讓你熱愛這個世界?@有樂町
張蕾:食物和愛人,,泡在咖啡里,。
李珊珊:這么說吧,王朔那句話,,生活就像被強奸嘛,,熱愛是一種態(tài)度。
衛(wèi)毅: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個偶然,,談不上熱愛和不熱愛,,我好奇在這短暫的人世間會遭逢怎樣的人和事。
趙佳月:不愛這世界,,只愛自己的生活,。
張雄:就是愛本身呀。
杜強:沒有,。
Q:一個“人物”如何被定義,?@MmmInTheSky
張蕾:一個人之所以成為TA自己是性格和所處的時代決定的吧?!靶愿窦疵\”是簡單化的因果,,但的確占了挺大一部分道理。再就是時代,,這是外部因素,。廣義的時代特質(zhì),包括自然環(huán)境,、社會機制,,可以決定人周遭的客觀存在,比如家門前的公交車站,,或者“他人”,。
李珊珊:定義這個詞,其實蠻怕的,,圣經(jīng)上就說過,,不要去論斷人。我更傾向于,,把寫人當作寫一個書評,,這個“人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如同書里的白紙黑字,,透過這些,,再加上環(huán)境歷史縱深,去尋找這本書的核子,,它有別于同類書的特質(zhì),。主要是,定義一個人實在是個太重的任務,,我一般把他想象成一本書去干這事兒,。
衛(wèi)毅:錢穆曾說,他很喜歡劉劭的《人物志》,,尤其是“觀人察質(zhì),,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聰明”一語,。我覺得就是如何認識一個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中的“度”的把握,需要不斷學習,。
趙佳月:為什么要定義他人,,我們都在別人身上找自己而已呀!
杜強:很懷疑人物能否有恰當?shù)亩x,,只是一種理解而已,,畢竟從自我抵達他人的嘗試總是一路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