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沅教授扔出去一塊石頭,,卻不知道能否攪動“文科資深教授”這個江湖。
2014愚人節(jié)前一天,,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章開沅先生獲準辭去“資深教授”的消息傳開,,關于院士和資深教授的討論又開始在媒體泛起。
在中國當下學界,,最高程度的學術認可憑證莫過于院士頭銜,。“文革”前,,這一頭銜(當時為學部委員)還包括人文社科類知識分子,,“文革”后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制度中,一直沒有人文社科組類別,。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3年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發(fā)展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若干意見》,從這一年開始啟動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其中就包括設立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崗位,,并給予與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院士相應的待遇。
院士和資深教授之所以在中國一直備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頭銜背后的利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規(guī)定: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和資深教授頭銜帶來的好處非常多:學校品牌影響力的提升,、申報大型課題的先發(fā)優(yōu)勢、個人所獲待遇的大幅改善(行政,、經(jīng)濟和科研條件)……
換句話說,,頭銜背后的利益才是各方發(fā)力所在。鐵道部前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貪腐案中,,檢方指控,他的多筆受賄均與參評院士有關,,高達2300萬元左右,。要不要一個頭銜來表彰和認可學者的學術成果?從世界范圍來看,,一般還是需要的,。美國、法國,、英國,,包括我國臺灣地區(qū)都有院士頭銜,獲得者也無不受到極大尊重。
如果硬說中國院士評選制度存在硬傷,,怕也太絕對化了,。中國的院士評選一樣是在任者票選決定,張兩次甩開膀子砸錢申請,,第一次差7票,,第二次差1票,至少也說明中科院技術科學部的126名院士沒那么容易搞定,。程序上基本不存在問題,但也給各家學術機構(也有政府機構)拉票預留了空間,。這些年,,每到增選院士時,機構砸錢拉票的新聞不絕于耳,,甚至中科院和工程院都要出面呼吁杜絕,。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落選院士后,曾抨擊中國學術界存在的學霸等不良之風,。和他一同落選并高調(diào)支持他的施一公教授沒多久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又給饒的言論增添注腳。人們還發(fā)現(xiàn)原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先當選美國的院士,,然后才在中國當選,。
在程序正義不用質(zhì)疑的前提下,如果讓學術歸學術,,對于相關評選機構來說,,怕是要真正杜絕當選后所帶來的利益勾連,而在任院士也需要更審慎對待手中的選票,。
章開沅先生辭去資深教授后,,通過媒體對外發(fā)聲,他呼喚院士,、資深教授們形成一種共識:到了年齡干不動了,,就主動退位讓賢,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年輕人,,讓院士退休制度化,、常態(tài)化。(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