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門,,涌向地下通道的換乘人流(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站臺燈火長明,。列車駛進駛出,乘客上車下車,,起點與終點重合,。時間在這里循環(huán)往復,。
這組北京地鐵照片拍攝于“信息爆炸”來臨前的2007年。那時,,人們的視域尚未窄化,,手指和頸椎也未固化成肌肉記憶,眼睛的功用還在于——看人,,看路,,看書,看報,,發(fā)呆,,睡覺……
建國門站——最繁忙的換乘站(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當時,北京地鐵只有5條線路:1號線,、2號線,、5號線、13號線和八通線,,總里程142公里,。在閑散的日子里,,我會花兩塊錢買張地鐵票,一上午或者大半天泡在地鐵里,,像個影子漫無目的地穿梭于各個站臺與車廂之間,。
《參考消息》與公文包(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地鐵是承載孤獨的時光機。素不相識的人擠在同一車廂,,彼此回避目光,,緘默不語。
快門設置在1/30秒,,光圈固定在2.8,,將自己隱藏。我不刻意尋找畫面,,被攝者就在眼前:濃妝艷抹的女人,,眼睛“藏在”墨鏡背后的男人,睡過站的母子,,各懷心事的孿生姐妹,,深情對望的情侶,溫習功課的中學生,,哈欠連天的老外,,肩扛包囊的農(nóng)民工,進站出站的洶涌的人流……
望向站臺的姑娘(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一切事物都被某種力量牽引,,朝著一個方向飛速向前,。近些年,我很少乘地鐵,。即使背著相機,,也失去了拍照的沖動。站臺上和車廂里,,人們低著頭,,臉上亮著藍光,用虛擬屏蔽現(xiàn)實,??瓷先ジ庸陋毰c迷茫。
站臺上瞥向人群的年輕人(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地下觸角仍在延伸,,新的路徑依賴正在形成,。2025年是中國首條地鐵——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開工建設60周年。目前,,北京地鐵已有29條線路,,總里程879公里,僅次于全球地鐵里程之最的上海。
戴墨鏡的男人(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列車駛離站臺,,載著一幀幀恍惚的影像,,鉆入黑暗的隧道,奔向下一站,。生命短暫交集,,又各自分開。每一站都是彼岸,。每一張面孔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目光低垂的女人(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望向鏡頭的女孩(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說悄悄話的老人(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復興門站,席地而坐的外國情侶(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困倦的母子(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想心事的姑娘(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靠換氣扇通風的1號線,,車廂里有種散漫的松弛感(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賣地圖的女人(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高峰時段(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
出站的人流(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