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杰 1991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一直活躍在中國當代實驗藝術前沿。(姜杰工作室提供 歐陽明/圖)
小暑過后,,武漢接連下了幾場大雨,。7月8日,在合美術館姜杰個展《俯仰之間》開幕式上,,主角姜杰的發(fā)言坦率而感性,,“今天下大雨,還打雷,,我特別怕你們不能來,,都快急死了。現在看到你們,,很多是多年沒見的好朋友,,我特別高興,感謝你們能來,?!?/p>
臺下的嘉賓名字都很響亮:栗憲庭、賈方舟,、張曉剛,、王廣義、向京,、展望,、毛焰、陳冠中,、凱倫·史密斯,、西川、許知遠,、陳章良……他們從全國各地專程趕來,。
距上次個展《大于一噸半》將近十年,再次集中呈現自己的作品,,姜杰有點緊張,。開幕式后,,第一批觀眾給出了積極的反饋:張曉剛認為“效果很震撼”;向京和姜杰相識近三十年,,非常了解姜杰的創(chuàng)作,說她在展覽中“看到了很多驚喜”,;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凱倫·史密斯認為姜杰在操控形態(tài)方面非常嫻熟,但真正使每個形態(tài)如此強大的是她對材料的選擇——展示了她鮮明的藝術風格,,以及對藝術的智慧和敏感,。
《俯仰之間》展覽現場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一個巨大的末世寓言
《俯仰之間》里的作品不是雕塑中常見的具象形態(tài),而是一些“寫意狀的物”,。姜杰在創(chuàng)作時受到美國抽象派畫家馬克·羅斯科作品的啟發(fā),,“羅斯科的繪畫就幾塊顏色,貌似特別抽象,,但它比具象的作品更加給人觸動和震撼,,能從中感受到色彩的重量?!苯苷f,。
策展人崔燦燦認為雕塑這一媒介的抽象化過程尤為艱難,它與繪畫,、書法不同,,無論如何塑造,都會產生一個實際存在的物,。于是,,如何使用材料、突出哪種物質,,成了姜杰必然面對的命題,。
與展覽同名的《俯仰之間》是2023年的新作,由五件懸掛的雕塑組成,。姜杰選用身邊觸手可及又很輕便的材料:紙粘土,、木棍、竹簽,、紗布,、塑料珍珠等,搭建出一個個顫顫巍巍的結構,,并且可以隨時搭建,、臨時更改、反復破壞,,與人們印象中雕塑的穩(wěn)定性和堅固感截然不同,。姜杰并不追求那種永恒的紀念碑式的雕塑形態(tài)。
制作過程也很隨性。感覺不對,,就“咔嚓”了,,有時整體都感覺不對,就全部“咔嚓”,,推翻重做,。姜杰很享受這種“咔嚓感”——類似于繪畫中的速寫,把即時的感受快速記錄下來,。而傳統雕塑意味著堅固的材料和繁復的流程——搭架子,、上泥、翻?!芷诼L,。“那種方式是一個特別大的束縛,。我試圖突破這種束縛,。對我來說技術不再是問題,如何打破規(guī)則,,顛覆以往的經驗,,建立一個我要的東西,才是關鍵,?!?/p>
在媒體人鞠白玉看來,姜杰的創(chuàng)作一直有情感和邏輯上的統一性,,“《俯仰之間》讓我感受到的依然是強烈的體感,,會調動我太多記憶和情緒,那些以輕盈材料組成的部分讓我感到的仍是沉甸甸的重量,?!?/p>
張曉剛感受到姜杰作品散發(fā)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生命的內部,,“這幾個類似動物骨骼的生命體上面有一些小花和很多細節(jié),,有些材料是比較偏女性的,有種‘藝術生物學’的感覺,。中間穿插了對比性的語言,,也有殘酷性和神秘性,整個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末世寓言,?!?/p>
向京認為,《俯仰之間》有太多的細節(jié)和不確定性——一顆珠子拴在一個彈簧上,,或是掉在一根線上,,這種偶然性會牽動觀者的感官和感覺,,揭示了生息之間那種不確定性和脆弱性始終存在?!耙晕覍艿牧私?,她一定是一邊做一邊想,用這種方式去工作,,其實特別冒險,,因為這太需要才華了。但她的靈氣,,她的天然和天真,促成了她可以這樣非常直截了當地做東西,。從另一個角度講,,一個富有經驗的藝術家,放棄文化,、概念和藝術史,,勇敢地釋放感性,還原到她最原本的才情和一個生命體的基本動機,,是非常了不起的,。”
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搖晃不定,姜杰通過作品營造的氛圍與她近年來對很多問題的思考高度吻合,。她看到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和認知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比如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對科學的認知不斷更新,,有時甚至推翻之前驗證過的結論,。再比如媒介信息的可信度——隨著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的發(fā)展,如果再像之前那樣確信網上的信息,,“每天都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姜杰覺得這句話概括得很準確,,“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進入到一種灰度和不明確的狀態(tài)。當一切都變得模糊,,你就會思考更多——以往的經驗和模式是否還適用,?要如何重新建構?”
2023年7月8日,,武漢合美術館,,姜杰與嘉賓在開幕式后手持蠟燭觀看作品《罅》(姜杰工作室提供/圖)
特別“微”的感覺
姜杰平時喜歡用一個詞——“特別微的感覺”,,這種微妙的感受貫穿于她的新作。
《這就是戲劇》里高達4.5米的三件睡衣,,掛在空間的盡頭,。睡衣本是日常之物,但超大尺寸的睡衣讓人感到異樣,?!叭边@個數字也引人遐想——通常,酒店里的睡衣都是單件或雙件,,當三件睡衣同時出現,,就有了戲劇性。
《一切于我都成為寓言》中的葫蘆,,原型來自大理的一家古董店,。不是常見的橢圓形,而是曾經撐開又萎縮了的感覺,,像一個泄了氣的氣球,,又像人體器官——比如女性的胸部和子宮?!捌鋵嵨业恼麄€創(chuàng)作跟具象的東西有特別密切的聯系,,雖然沒有以一個具象寫實的形態(tài)呈現,但它蘊含著我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苯苷f。
《罅》是一件長達10米的作品,,讓人聯想到《千里江山圖》中綿延的山巒,,又像一條留下疤痕的傷口。背后的氣息和力量來自充滿張力的筋脈,。
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展示這件超長的作品,?試過很多方案,姜杰最終決定把它倒掛在一間全黑的展廳,,與天頂融為一體,,像經年累月生長的一道裂縫。觀眾只能借助蠟燭有限的光源去探尋,,并且要分批進入,,每次最多10人,以確保觀看時能有靜謐的感受,。
這是一種古典的觀看方式,,類似于在敦煌看石窟或是在西方的老教堂里看壁畫,需要觀者手持蠟燭,,隨著身體的移動看到作品的變化,。崔燦燦說,,“我們這次討論的重心是如何回到‘人’的視角,回到專注的觀看,,而不是被科技和機器調控過的觀看,。”
崔燦燦策劃過很多展覽,,這次與姜杰的合作讓他獲得很多啟發(fā),。“大多數藝術家習慣于從藝術史出發(fā),,去回應某個觀點,。我們是否能回歸個體的立場,從一個細微的視角來感受事物的微妙之處,?從姜杰的作品中,,我看到只屬于她的內在流速。她扔掉藝術史給予的劇本,,埋進自我和生活之中,?!?/p>
《大于一噸半》(姜杰工作室提供/圖)
把藝術作為動詞
姜杰1994年的首次個展《臨界點》是個很高的起點,。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的“雕塑 1994”系列展的一部分,參展的藝術家還有傅中望,、隋建國,、張永見和展望?!暗袼?994”后來被視為“中國雕塑領域一個實質性的轉折”——雕塑第一次脫離傳統的大型紀念碑式的理念,,開始注入藝術家的個人觀念和自我表達。
在凱倫·史密斯看來,,“雕塑1994”在當時的歷史時刻非常重要,。盡管參展的都是雕塑家,但每位藝術家都試圖打破雕塑這種相對古老的媒介模式,?!八麄兂蔀槭着剿鳌b置藝術’的藝術家群體,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新的表達方式,?!?/p>
《臨界點》的三件作品《易碎的制品》、《相對融合》與《生命的模樣》都以嬰兒為意象,。其中,,《易碎的制品》將幾十個姿態(tài)不同的蠟制嬰兒懸置或堆積在一張撐開的透明塑料薄膜中。脆弱的生命像物體一樣堆放并任由擺布,,由此引發(fā)對人的出生權和基本尊嚴的思考,。
姜杰舍棄傳統雕塑中常用的堅固材質——銅,、鐵、鋼,、木頭和石頭,,選擇了蠟質材料。她認為易碎的蠟與這件作品傳遞出的破碎感相吻合,。
“嬰兒”形象后來成為姜杰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符號之一,。在《長征肖淑嫻》中她將個體生命納入歷史語境。作品取材于長征時期女戰(zhàn)士將新生嬰兒放在老鄉(xiāng)家里寄養(yǎng)的故事,,紀念長征路上的母親們,。
2002年,姜杰將她制作的全身嬰兒雕塑帶到長征路上,,在不同的區(qū)域征集領養(yǎng),。領養(yǎng)者在接受這件作品的同時,必須同意在每一年的這一天拍攝一張和嬰兒作品在一起的全家福,。
四川省瀘定縣肖洪剛一家為領養(yǎng)的“嬰兒”取名“肖淑賢”,,連續(xù)20年給姜杰發(fā)來與“肖淑嫻”合影的全家福。姜杰將這件混合了雕塑,、裝置和行為藝術的作品形容為一座“隱形的紀念碑”——它不再是傳統紀念碑的形式,,而是將歷史記憶和對一個事件的紀念蘊藏在全家福這種具有傳統儀式感的畫面里,通過家庭現有人口的成長,、衰老和繁衍,,把時間的延續(xù)這種隱性的東西可視化。
對姜杰而言,,2014年的大型綜合材料雕塑作品《大于一噸半》是一個重要轉折,。她認為從這件作品開始,她才真正邁入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
這件長14.5米,、重約兩噸的巨型雕塑,玻璃鋼表面覆蓋著染過色的棉紗布和蕾絲,,用鐵鉤吊起,,懸掛在展廳頂端。置身現場,,沉甸甸的下垂感撲面而來,。人們看到都會問:這究竟是什么?有的說像男性生殖器,,有的說是一個軟體動物,。
藝術批評家賈方舟形容它是一個奄奄一息的巨大生命體,但還是富有能量,,不能輕視它,?!昂茈y想象女性藝術家能做出如此巨大體量的作品?!?/p>
張曉剛將《大于一噸半》視為姜杰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次巨大升華”——雖然它的內在邏輯跟之前的作品一脈相承,,但在精神層面和語言上,《大于一噸半》是一次非常明顯的升級,,而《俯仰之間》又是《大于一噸半》的升級,。
姜杰的創(chuàng)作讓張曉剛聯想到美國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她也是姜杰非常喜愛的藝術家,?!八齻z有相通的地方——同為女性,都是力量型,,也都是生命型的創(chuàng)作者——生命有很多密碼,,不是用知識能夠完全解開的,需要你打開感官去感受和體會,。這里面會有恐怖的感覺,、死亡的體驗、生命的體驗,、性的暗示以及宗教的意味,,我覺得姜杰作品里的含義是很多元的?!?/p>
崔燦燦把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分為兩種,,一種是將藝術作為名詞——“我們要做藝術”,,另一種是將藝術作為一個動詞,,藝術是不停變化的。在他看來,,姜杰無疑是把雕塑當作一個動詞,。“好多藝術家的工作是在捍衛(wèi)什么是雕塑,,但對姜杰來說,,使用哪種工具和哪種媒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過一個形態(tài)呈現出一種生命的樣貌,,甚至它是不是所謂的藝術都沒那么重要,。”
姜杰工作室(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技能越多,,可能性越多
鞠白玉初次見姜杰,,腦海里浮現出“翩若驚鴻”四個字,“她可能是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藝術家形象——并不傲慢卻有一種很優(yōu)越的氣質,,有知識女性的優(yōu)雅又不呆板,,身上有一種很自然的精致感,,美在她身上了無負擔?!?/p>
有幾次她們一起坐在車里,,姜杰動不動就讓鞠白玉看遠處的落日余暉,或者一朵異樣的云,,“我看了看覺得也沒什么,,她就笑。她會因為好天氣就感到愉快,,是真正用心和身體在活著的那種人,。”
姜杰當年是公認的美院?;?。向京記得1990年她剛進美院,姜杰要做畢業(yè)創(chuàng)作,,來找她當模特,。向京當時激動得不行,“她是我們心中的女神——長得最靚,,最有氣質,,做東西又特別好?!弊鳛榻o模特的回饋,,姜杰制作了一個小禮物——拍了幾張向京的肖像,在上面用水性顏料做彩繪,,裝裱在牛皮紙上,,“她當年就這樣,特別會討人喜歡,?!毕蚓┑氖謾C里至今保留著這份青春的禮物。
向京自認是一個在生活中很鈍感的人,,時常表現得沉重而嚴肅,,姜杰則很輕靈,同時又非常細膩和敏感,?!八莒`,有時候我難過了,,她會第一時間get到,,馬上過來安慰我:‘怎么了,小妞?’我遇到難題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她,?!?/p>
姜杰動手做東西的興趣,可以追溯到五六歲,,當時在家“就地取材”:從被子里摳一點棉花,,從棉襖里揪一小塊布,從衣服上找兩顆扣子,,就能縫制出立體的布娃娃,。在玩具稀缺的年代,這門手藝為她和小伙伴們帶來了很多樂趣,。
14歲進入少年宮系統地學習繪畫,,但姜杰對色彩特別“無感”,“一碰到天光反射到湖上我就不會畫,,畫色彩慢慢變成了一種恐懼,,讓人特別緊張?!?/p>
回想起來,,可能是少年宮的老師比較嚴厲,把書本的知識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比如畫“環(huán)境色”,,“那時候才十幾歲,連環(huán)境都不知道是什么,,更別提環(huán)境色了,。”姜杰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好笑,。
從央美畢業(yè)后,,姜杰留校做了雕塑系的教師。她特別注重教學中的深入淺出,,給學生很多自我探索的空間,。她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學生在材料與觀念課上以蘋果為媒介的作品《十四米五》,,這件作品讓人印象深刻,。學生模擬長輩削蘋果的行為,用很細的木刻刻刀削,,果皮不間斷地延續(xù)了14.5米,,將整個過程用視頻記錄下來,把果皮和果肉擺放在玻璃盒內,,經過長時間的風干和氧化,,形成一件藝術品。姜杰認為這件作品很好地集合了時間、技術,、耐力和專注度等元素,。
回想自己的求學之路,與身邊這些孩子的經歷是如此不同,。1980年姜杰考入北京工藝美術學校(以下簡稱“工藝美?!?/span>),與藝術界的“黃埔軍?!薄醒朊佬g學院和美院附中——相比,,工藝美校級別略低了一點。在1980年代人們的觀念里,,工藝美術不算藝術,,工藝美校的任務是“培養(yǎng)工匠和工藝美術大師”。
姜杰曾因自己的藝術血統不如他人純正產生過自卑,,但學習的興趣很快填補了這種失落,。她記得工藝美校的課程特別多,而且都很有意思:書法,、篆刻,、石雕、工筆畫,、泥塑……“十四五歲正是好學的時候,,大量接受基礎性的技能訓練,為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當代藝術的一個好處就是你的技能越多,,跨專業(yè)越廣,能夠賦予作品的可能性就越多,?!苯苷f。
按當時的規(guī)定,,工藝美校的畢業(yè)生必須先到北京工藝美術總公司旗下的工廠工作兩三年才能繼續(xù)考學,。姜杰被分到了北京證章廠。那兩年除了復習文化課,,姜杰的記憶里基本是空白,,“只有一個念頭——準備逃跑。當時很明確還是要去上大學,,那才是我的理想,。”
現在姜杰每天都會開車從市區(qū)來到位于北郊的工作室,,寬敞,、明亮的空間是她精神的領地:雕塑,、裝置、書籍,、油畫,、照片,以及從世界各地二手市場淘來的舊物有序地擺放其中,。
被稱為“心臟”的雕塑工作間門外寫著“謝絕參觀”,,姜杰每次來也不一定都能做出什么,有時候只是放空——看書,、聽音樂,,或是走到二層的露臺上,眺望遠山美景和變幻的晚霞,。
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三十多年,,姜杰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藝術從業(yè)者,在她心中,,只有梵高,、畢加索這樣的人才配得上藝術家的稱號?!拔业哪繕司褪歉珊米约旱谋韭毠ぷ?,如果別人能從我的創(chuàng)作中獲得啟發(fā),那當然是最好的,。如果沒有,,那也沒什么,至少把自己的生命過得飽滿,,有意義也有意思,,不至于特別無聊——這樣就足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