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展覽同名的《粉黃藍》(2015-2023)是本次展覽最核心的作品(格雷/圖)
閉上眼睛,,能看見光嗎?
比利時藝術(shù)家安·維羅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創(chuàng)作的巨型黑白影像作品《光幻視》將告訴你答案,。畫面中兩位男性閉著眼睛,,按壓各自的眼球,。光幻視指的是人們在閉上眼睛或體驗?zāi)撤N視覺刺激時“所見”的光和色彩,但它實際上并非源自進入眼球的光,,而是視覺中樞在受到刺激時呈現(xiàn)的諸如星星或其他幾何形狀的圖案,。
這件作品最初是為1997年伊斯坦布爾雙年展而作,當(dāng)時這張照片以傳單和海報的形式傳遍整個城市,。作者邀請觀眾在閉合的眼瞼上輕微地施加壓力來創(chuàng)造光幻視,,從而激活視覺皮層。詹森斯稱之為“一次隨心所欲的視覺旅行”,。
2023年6月30日,,詹森斯最新個展“粉黃藍”在北京木木美術(shù)館開展,《光幻視》在其中展出,,整個展覽像是一場動態(tài)的色彩和光線的探索之旅,。展覽同名作、也是本次展覽最核心的作品《粉黃藍》(2015-2023)占據(jù)了整個一層展廳:觀眾穿過兩道玻璃門,,步入一個色彩斑斕的霧氣空間,,不僅是視覺,觸覺和聽覺也一起陷入團團迷霧中,。此時,,辨認方向變得困難,每前行一步都是在邁向未知,。
策展人王宗孚(中)在“粉黃藍”展覽現(xiàn)場為觀眾導(dǎo)覽(格雷/圖)
這件沉浸式裝置利用光線和顏色激發(fā)觀眾的深度感知體驗,,當(dāng)人們在裝置中走動,顏色也隨之變化,?!斗埸S藍》的前身是詹森斯為第14屆荷蘭烏得勒支藝術(shù)節(jié)創(chuàng)作的戶外作品《隧道》(1999)——制霧機每五分鐘在人行隧道中生成一團人造煙霧。
詹森斯的作品散發(fā)著一種極簡感,,但又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觀看體驗,,喚起人們對世界及自身的感知。策展人王宗孚認為她的藝術(shù)同時與東方哲學(xué),、極簡主義,,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涌現(xiàn)的歐普藝術(shù)、光與空間等藝術(shù)運動產(chǎn)生共鳴,,在華麗的色彩與光線的交織中尋求和諧,。
“粉黃藍”展覽現(xiàn)場(格雷/圖)
《無題(晶銀),開放式雕塑#1》是在地面上潑灑閃粉后形成的地面雕塑作品,,這個系列的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且臨時存在的,。“閃光的微粒被揮灑空中,,而后隨意散落于地面,,給人帶來能量的投擲感,。”詹森斯嘗試用不同顏色的閃粉和揮灑姿勢來創(chuàng)作,,銀色是她專門為本次展覽定制的新顏色,。閃粉落在地板上形成類似瀑布的形狀,在天光的照射下,,隨著光線變化,,呈現(xiàn)出變幻的光澤,同時也影響著人們在空間里走動的軌跡,。
詹森斯作品 《日月食》 系列之一 (格雷/圖)
《無題(晶銀),,開放式雕塑#1》是在地面上潑灑閃粉后形成的地面雕塑作品,這個系列的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且臨時存在的(格雷/圖)
詹森斯1956年出生于英格蘭,,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這座城市強烈的自然光線深深印刻在她的記憶里——光后來逐漸成為她作品中的標志性元素。多年來,,詹森斯利用瞬息萬變的材料,,如光線、人造霧,、水等進行創(chuàng)作,,“我對難以捕捉的元素充滿興趣,不是為了將之捕獲,;恰恰相反,是為了對‘虛無縹緲’之物進行實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