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陜西涇陽縣貞陵,路過的老者觀看石像(吳為/圖)
石像在田野中靜默,,荒草覆蓋了底座,老人從村莊那頭走來,,目光對著石像,。
在陜西涇陽縣的唐宣宗貞陵,攝影師吳為捕捉到石像與老人之間無言的交流,一邊是帝王陵墓的權(quán)力象征,,一邊是世代農(nóng)耕的普通百姓,。
陜西關(guān)中平原分布著唐代帝王的18座陵墓,除了少數(shù)幾座被開發(fā)為景區(qū)外,,大部分都隱沒在周邊的農(nóng)田和荒山之間,,有時找到它們要花上好一陣功夫。吳為曾用兩年時間走遍18座唐陵,,又在此后數(shù)年間多次再訪涇陽的貞陵,、禮泉的唐肅宗建陵,還有乾縣的唐僖宗靖陵,。
2017年7月,,涇陽縣貞陵,爺孫倆(吳為/圖)
2016年5月,,禮泉縣建陵,,走在回家路上的老人(吳為/圖)
這三座中晚唐時期的陵墓,褪去了盛唐的恢弘氣象,,石像漸小,,工藝漸差,在千百年的風(fēng)霜侵蝕后,,變得斑駁衰頹,。吳為去看時,只見遍地散亂的石獅,、石馬,、石人,或倒或埋,。麥田自神道旁蔓延,,羊群在石像前漫步,,王權(quán)和社稷跨越千年,在這片大地上實現(xiàn)了真正的交融,。
吳為生活在西安,,而唐陵大多分布在渭南和咸陽的偏僻農(nóng)村,每次去拍攝,,他總是借宿在當(dāng)?shù)卮迕窦抑?。很多村莊的位置,在唐朝時屬于皇家禁地,,又在漫長歷史中解禁,,戰(zhàn)亂、饑荒等一切動蕩驅(qū)使人們逐漸在這里安家,,聚集為村落,。有些人家甚至在這里代代繁衍了千百年,他們帶著些許神秘而自豪的口吻告訴吳為,,“我的老祖宗就是守陵人”,,或者“祖宗們千百年來都埋在皇帝跟前”。
2017年5月,,禮泉縣建陵,,逗狗的農(nóng)民(吳為/圖)
2017年6月,禮泉縣建陵,,耕地的老農(nóng)(吳為/圖)
如今在這里,,年輕人紛紛走向城鎮(zhèn),老人在這片土地上遵循著農(nóng)耕的時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季,,牽著牛的農(nóng)民犁過石人旁邊的土地,;夏季,金黃的小麥沒過石人的雙腿,;秋季,,年老的莊稼人拿出釤子,用在關(guān)中流傳了千年的農(nóng)具收割新一茬的糧食,;冬季,,大雪蓋住了田野,孩子們趕著灰白的羊群,,讓它們在雪地里吃草,。
2020年5月,禮泉縣建陵,,石馬嶺村的豐收(吳為/圖)
2018年5月,,涇陽縣貞陵,拾柴人(吳為/圖)
2020年5月,,涇陽縣貞陵,,用釤子割麥的老者(吳為/圖)
2022年2月,涇陽縣貞陵,,初春施肥的夫婦(吳為/圖)
2016年5月,,禮泉縣建陵,站在石馬上的孩子(吳為/圖)
2018年1月,,涇陽縣貞陵,,抱著小羊羔的女孩(吳為/圖)
2009年5月,蒲城縣橋陵,,翻進(jìn)防護(hù)欄桿的小孩(吳為/圖)
2016年5月,,禮泉縣建陵,在石馬旁放羊(吳為/圖)
2017年7月,,涇陽縣貞陵,,村民自發(fā)組織的舞蹈與拔河(吳為/圖)
2022年1月,涇陽縣貞陵,,神道(吳為/圖)
2017年8月,,涇陽縣貞陵旅游項目啟動儀式上,打鼓的老人(吳為/圖)
2018年5月,,乾縣靖陵(吳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