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關于過去的旅途,我和攝影老師大食的目的地是貴州畢節(jié)市大方縣的一座山里,,準確地說,,是靠近山頂?shù)奈恢谩2稍L對象是一對老夫婦,,在山上獨門獨戶居住了40年,。
在時間的幽深中,山下的變化肉眼可見,。多少高樓林立,,多少道路通暢,多少年輕人離開又歸來,,屬于這個山區(qū)的故事有著和其他很多地方類似的敘事邏輯,。人們也在為新生的普遍的問題發(fā)愁,不熟悉的人踏足,,首先談論的往往就是房價,,然后以嘆息或者調(diào)侃或者咒罵匆匆結束。
通往植樹老人樹林的小路
山上并非如此,,王華文,、姚正先夫婦是這次的采訪對象,老先生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承包種樹,,時光輪轉(zhuǎn),,把5畝荒山變成超過600畝的森林。老夫婦執(zhí)拗固執(zhí),,又純樸天真,。40年足夠長,穿行山間,,林木茂密,,只有鳥叫,,沒有人語;只有自然,,沒有俗世,。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仿佛是這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倘若固定生活在一個地方或者熟悉的環(huán)境中,,比如每天在同一寫字樓打卡上下班,,時間大概是以不易察覺的方式線性前行的。但在路上的這番出差體驗,,卻給人一種生活在別處的感受,。從一線城市的霓虹燈影到山間小路的螢螢之光,周遭的一切諸多變幻,,有時會不知今夕何夕,,那些逐漸掩埋于童年記憶的集市與習俗,在另一處空間里繼續(xù)生長,,好似時間倒流,。
老人院里的壁畫
回到這次旅途,要抵達山頂?shù)木铀?,我們的車子只能停在山腳,,順著半米寬、只容納一人通行的蜿蜒山路,,步行半個多小時才能爬上去,。另一邊有條寬一點的路,是剛修好不久的森林防火通道,,可以容納一輛車通行,,距離有幾公里。
有了之前爬行的艱難體驗,,我們到山腳下的一戶人家去借摩托車,。跟著采訪對象的兒子,直接進大門,,打個招呼,,對方就把鑰匙拿出來了,,沒有掃碼,不需要押金,,和城市里的生活大不相同,。大食老師在晾曬著辣椒的院子里試騎一下,我們就向山頂出發(fā)了,。車子馬力小,,途中只能推一會兒騎一會兒,勉強完成了這次進山之旅,。
我的上一段旅途,是從當?shù)馗哞F站打車去縣城的酒店,,一排出租車停在車站外,,我一人前往,上了車司機卻不走,,要等湊夠人數(shù),,加錢也不行,這是當?shù)氐囊?guī)矩,,直到我被塞進后座的中間位置,,全員,車子才緩緩出發(fā),。路上司機告訴我,,“沒有發(fā)票,這里的出租車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發(fā)票,?!彼V定的語氣某種意義上也暗示了當?shù)爻鲎廛囘\營的整體狀況,也許有發(fā)票,,但一定沒有這個開發(fā)票的慣例,,這些散落的細節(jié)通常是了解陌生地方的第一站。
城市生活往往是時代的浪潮最先卷過的地方,,在更遙遠的田野與河流處,,空間的差異讓人頓感時間的錯亂。就在從縣城到村莊的路上,,我們圍觀了一場當?shù)氐幕槎Y:紅色塑料布蓋著的吃食,,耳邊夾一根煙的男人們在象征“賬房”的桌子旁點錢、分煙,,炊煙裊裊中的流水席,,這是今時今日的此處,也如彼時彼刻的別處,。走在路上,,穿越經(jīng)緯度,,時間的固定被空間轉(zhuǎn)換替代,一年沒有四季,,可能是從夏天到冬天,,或者一路向北一路都是春天。
村里面的婚宴
而在疫情當下的這個時期,,很多尋常被打斷,,每一個原本有著固定日常的人都體驗著“生活在別處”。我們云上的生活變得更多,,人們似乎越來越依賴短視頻去記錄自己,、觀賞他人,自以為體驗著更豐富的一切,,但除了不?;^的時間,又有什么把握在手中,?
我沒有答案,,但真的走在路上,在真實的時空里,,沒有濾鏡,,沒有快進,沒有剪輯,。每一條蜿蜒的山路,,都伴隨著汗水滑落;每一堵粉刷完全的墻壁,,都伴隨著時代回響,。一切空間變化都被準確封存在時間里。
這樣如彼時彼刻的體驗,,好像回到遙遠的過去,,回到樸樹世紀之交的那張專輯《我去2000年》,里面充滿了希望和對新世界的幻想,,“是的,,我看見到處是陽光,快樂在城市上空飄蕩,,新世界來的像夢一樣,,讓我暖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