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盧琳綿 / 編輯 ?楊靜茹 [email protected]
?
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標志著新聞學成為一門學科。六年后,,復旦大學開設新聞課程,,在中國文學科下設立新聞系。同年,,梁洪浩出生,。
1947年,梁洪浩從南京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yè),,到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擔任英文新聞編譯,。之后,又到《大公報》擔任翻譯,、記者,。1950年,梁洪浩參加抗美援朝,,任《前進報》和《前線后勤報》記者,、編輯,為名副其實的“戰(zhàn)地記者”,,曾參與報道上甘嶺戰(zhàn)役,。他還獲得了朝鮮軍功章兩枚,但是從未戴過,,“我的很多戰(zhàn)友都戴不上(這枚軍功章),,都回不來了,永遠回不來了,?!?/p>
回國后,梁洪浩被分配到新華社北京總社對外新聞編輯部,。1962年,,他回到家鄉(xiāng)廣州,在暨南大學任教,,主講新聞學概論與外國新聞史,。此時,,暨大自1907年創(chuàng)辦,,已經歷了兩次停辦,五度遷址。其中,,1946年創(chuàng)辦于上海的新聞學系,,1960年在廣州復辦。梁洪浩來到學校時,,連教材都沒有,,報刊稀缺,百廢待興,。
梁洪浩向省委宣傳部申請了《大公報》《文匯報》等報刊作為閱讀材料,,利用之前的工作積累邀請各大報社的編輯、記者前往學校講授業(yè)務經驗,,啟發(fā)了中國早期的新聞教育,。后來的教學報告《教材要新,教法要活》中,,梁洪浩對外國新聞史資料匱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懇切地要求新聞教育“要放眼看世界”。
“文革”期間,,暨大再次停辦,。1967年底,梁洪浩被下放到三水干校,,負責趕牛耕田,。2019年,我曾在暨大羊城苑四樓與老先生見過一面,。聊起這段經歷時,,他能記得的只有天冷,廣州冬天荒野寒氣逼人,,牛不愿意走動了,,他只得拿出藏了許久的一點點黃酒,喂給耕牛,,喝下去,,牛的身子暖起來才能繼續(xù)干活。
1970年,,他被分配到廣州外語學院(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既教書又翻譯。在廣外教授彭國柳的回憶文章中,,那段時間師生在課余都要開荒勞動收獲,,知識分子統(tǒng)統(tǒng)都成了“臭老九”。半夜工宣隊隊長敲開房門,,說“走遍整個校園,,除了路燈之外,,亮燈的住戶肯定都是教師”。
梁洪浩也在廢寢忘食,。197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廣州外語學院英美問題研究室翻譯的《光榮與夢想》,梁洪浩參與了第一冊的翻譯,。讀過的人應該很明顯能感受到——縱然政治傾向有異,,但沒有人能否認報紙、廣播作為大眾傳播手段,,對于美國政治的重大影響,,這有利于讀者形成更為全面的新聞觀。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王緝思在出版前言中提到,,《光榮與夢想》在中國廣大讀者尤其是知識分子中影響深遠,,也極大地影響了許多國內記者的寫作,讓人深感“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之后,,梁洪浩重回暨大。作為記者,、譯者,、新聞教育工作者,他的三重身份都受到了肯定,。但老先生始終很低調,,一直住在舊宿舍樓里,沒有電梯,,多日不下樓,,“以前選這層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老了的一天,?!?/p>
2021年7月26日,校友群傳來消息,,梁老先生凌晨在廣州去世,,享年97歲。但總覺得,,那天采訪完,,他堅持目送我們下樓的那份執(zhí)意,依然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