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盧琳綿 / 編輯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
記者與采訪對象打官司,?這在美國作家,、記者珍妮特·馬爾科姆(Janet Malcolm)的人生中“顯赫”地出現(xiàn)過兩次,第一次在記者生涯,,第二次在作品《記者與謀殺犯》中,。
前者被稱為馬森案。1984年,,她寫了一篇關于精神分析學家杰弗里·馬森的文章,。文中,馬森自詡“知識型舞男”,,想把弗洛伊德檔案館變成“性愛,、女人和狂歡的地方”。文章發(fā)表后,,馬爾科姆被馬森起訴誹謗,,犯有新聞不當行為。
爭議在于她與馬森進行了多次的單獨對話,,但被處理成像是馬森的一次獨白,。1993 年,馬爾科姆在陪審團審判時辯護說:“談話中草率的,、多余的,、重復的,充滿了‘呃’和‘啊’(的內(nèi)容),,被我以合乎邏輯的,、理性的順序呈現(xiàn)了?!钡銓張F依舊反對她重新排列和壓縮引述的做法,,十年訴訟,最終馬爾科姆勝訴,,但這也讓她的出場總是尷尬,,尊重與蔑視并存,以至在她最著名的作品《記者與謀殺犯》中,她自嘲為“新聞業(yè)的墮落女人”,。
1990年出版的《記者與謀殺犯》中,馬爾科姆剖析了記者邁金尼斯和兇手麥克唐納之間的關系——麥克唐納被指控謀殺妻女,。審理期間,,記者邁金尼斯與麥克唐納的辯護團隊一起寫書。過程中,,邁金尼斯轉變了立場,,認為其是變態(tài)殺手,但為了獲得更多的寫作素材,,他依舊假扮出好友姿態(tài),,直至作品出版。隨后,,麥克唐納以欺詐和違約為由起訴邁金尼斯,。
這本書不但呼應了馬森案,開篇頗具挑釁的首句——“每一個沒有那么愚蠢或自滿的記者都清楚,,他的所作所為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腳的”,,更是“炸”裂了美國新聞界。馬爾科姆這次不僅扎中了采訪對象,,還扎中了不少同行,。有人指責“她攻擊所有記者的道德規(guī)范,包括她自己,,然后卻沒有辦法合理化她在過去扮演的對新聞行業(yè)有著絕對信心的角色”——意指馬爾科姆虛偽,。
“新聞業(yè)的道德模糊性不在于它的文本,而在于它們產(chǎn)生的關系——這些關系總是不可避免的不平衡”,,其實除卻那句大膽的開場白,,馬爾科姆在后記中對于新聞倫理的反思與厘清,已經(jīng)給這個復雜的主題“帶來了一種有力,、尖銳的清晰度”,。在她看來,記者與采訪主體的關系總是充滿“異常,、矛盾和緊張”,,但是更進一步的悖論——“采訪對象盲目的自我專注和記者時刻的自我懷疑之間的張力”,能賦予新聞活力,。
如今,,當媒體環(huán)境日益復雜,鮮有記者和讀者不能接受她對于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關系陷阱的思考,。正如她在《巴黎評論》的采訪中所言,,當她寫下那句開場白時,她自認在陳述顯而易見的事情,“令人驚訝的是,,記者們對我如此生氣,。今天,我的批評已變得司空見慣,,甚至是平庸的,。沒有人再去反駁它?!?/p>
馬爾科姆癡迷于精神分析,、新聞、司法系統(tǒng)以及攝影,,“這些學科都聲稱要提供單一,、明確的答案,但實際上,,通常在澄清的同時混淆不清,。”真相的難以捉摸,,成為她作品的經(jīng)典主題,。
2021年6月16日,馬爾科姆去世,,她在新聞倫理方面帶來的啟發(fā),,值得再次強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