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口述 本刊記者 ?大食 ?整理 ?本刊記者 ?韓茹雪
編輯 ?方迎忠 鄭潔[email protected]
?
喀什,,熱鬧的街道
喀什,,釘馬蹄的男子
整理作品時,我翻到多年前新疆之旅拍攝的照片,,感覺非常遙遠,。很多細節(jié)已經(jīng)模糊,由此產(chǎn)生的陌生感,,強烈得仿佛從未抵達,。
回憶那次返程,在湖北附近看到火車軌道被洪水淹沒,,方才確定那是1998年,,歷史刻度中顯示有“抗洪”的標記。
那年暑假,,我和幾個同學到酒吧畫壁畫賺了點錢,,幾位姑姑又添了點路費,就這么去了新疆,。此前一行人對于新疆的印象,,只有美麗的自然風光,缺少故事。這片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qū),,占國土六分之一,。
帶上相機、戴塊手表就出發(fā)了,。手表用來對時間,,大家沒有電話或BB機,同伴之間不能分開,,“一分開就可能失聯(lián)了”,。
沒有直達火車,我們從廣州坐火車到西安,,一路轉(zhuǎn)車多次,,到了吐魯番、烏魯木齊,、伊寧,,最后來到喀什。
晚上累了就鋪張報紙,,鉆到火車座位底下睡覺,,那時椅子下面是通的,好多人都這樣睡,。沿途,,火車上賣西瓜和葡萄的叫賣聲不斷,每走一輪會降價一輪,,最后清貨賣完,,列車到站。
列車行至吐魯番,,至今回憶起來仿佛帶著熱氣,。警察在十字路口指揮交通,背后立了塊牌子,,寫著“49攝氏度”。街上拉客的大多是面的,,其中一個司機報價最高,,問為什么,他指了指自己隨身帶的卡片,,上面用漢字寫著“有空調(diào)”,。
我們乘長途大巴車一路經(jīng)過雪山與草原。那時通行的規(guī)則是,,車停下后,,男左女右,露天方便,?;脑L大,,男子小解時甚至要扎好馬步,這樣才不會濕了腳,。
一路西行,,直到中巴邊境的紅其拉甫——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這是帕米爾高原上的一個通外山谷,,波斯語稱“死亡之谷”,。“萬山堆積雪,,積雪壓萬山”,,這里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風力常年在七八級以上,,冬天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多攝氏度,。相傳玄裝西天取經(jīng)之前,曾有一支多達萬人的商隊,,在紅其拉甫一帶遭遇暴風雪,,全部死亡,至今還有人試圖尋找那支商隊丟棄的寶藏,。
北疆的雪山與草原,,南疆的沙漠與荒地,在旅途中一一掠過,。大家一站接一站,,往深入的地方走。人們熱情好客,,說話直接,,小孩子會尾隨幾條街跟游客玩耍。沙漠邊緣有個墨玉鎮(zhèn),,平時少有漢人去過,,一行人在那里被集體“圍觀”。在喀什古城,,小朋友們在樓頂互相串門,。他們不怕生,甚至喜歡面對鏡頭,,眼神純粹,。
1998年已過去許久,新疆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過去的鏡頭與當下的景象之間,,距離似乎更加遙遠。
喀什,理發(fā)店
吐魯番,,趕路的驢車
伊寧,,雙人手風琴組合
巴里坤,幸福摩托車
紅頭巾女孩
吐魯番的葡萄園,,“葡萄要新鮮吃”
伊犁,,母子裝
伊寧少年
巴里坤,戴貂皮帽的老人
喀什,,抱著孫子的老婦人
中巴邊境,,紅其拉甫口岸
伊寧,喝健力寶的女孩
烏魯木齊天山,,哈薩克族導游手捧雪蓮
喀什,,穿著“三藩市”襯衣的少年,手臂上用圓珠筆畫了文身
喀什人民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