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蕾 ?編輯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
陳建斌導(dǎo)演的《第十一回》是我這兩年看過的最驚喜的國產(chǎn)電影,。在影片中,他打通了戲劇,、電影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界限,,讓人沉浸在錯亂的影像交織中,仿佛置身夢境一般,,浮想聯(lián)翩,。 電影幾乎每一幕都有戲劇的影子,又不偏離電影的敘事,,看似輕浮,、夸張的表演下有一股鉚著勁兒的文氣,和陳建斌本人掉書袋卻又憨厚可愛的氣質(zhì)十分相符,。
電影講述了一個由“拖拉機殺人事件”引起的一系列荒誕故事:30年前,,因為拖拉機剎車失靈,馬福禮“害死”了正在車下偷情的妻子趙鳳霞和隔壁村的李建設(shè)兩人,,自己蹲了15年監(jiān)獄,。30年后,市話劇團的導(dǎo)演胡昆汀將此案搬上舞臺,,準備拿到省城公演,,馬福禮聽聞,接連搬來各色人馬,,阻止話劇排練,,搞出了一幕幕啼笑皆非的鬧劇,。
全片最大特色是打造了一個似夢非夢的開放式空間。陳建斌此次采用了章回體的敘事風(fēng)格,,讓看似現(xiàn)實主義的題材多了幾分“太虛幻境”的色彩,,而他又賦予馬福禮精巧的定位:既是拖拉機殺人事件的當(dāng)事人又是局外人,既是話劇的參與者又是看戲者,。這種融合也讓蓋棺定論的歷史能在現(xiàn)實,、戲劇和電影之間輕盈穿梭,三者彼此映射,,構(gòu)造虛實難辨的影像,。
開頭馬福禮和胡昆汀針對“拖拉機殺人事件”羅生門式的講述一瞬間便將觀眾拽入歷史的迷霧中,,這是有關(guān)真相的第一層鏡像,;在之后的章回里,李建設(shè)的表哥“屁哥”,、市領(lǐng)導(dǎo),、出演趙鳳霞的女主角賈梅怡又參與了對真相的解讀和佐證,加大了對真相的涂抹,,使之更加辨認不清,,這是真相的第二層鏡像;近結(jié)尾處,,莊生曉夢迷蝴蝶的臺詞映襯著馬福禮坐上拖拉機那一幕,,到片尾彩蛋中他從拖拉機上醒來走到舞臺中央,畫面在突然而至的血雨中逐漸模糊,。伴隨著不斷疊加的鏡像,,我心中的疑惑無限擴張,這出話劇最終公演了么,?李建設(shè)和趙鳳霞青梅竹馬的愛情是真的嗎,?最后是馬福禮的夢還是戲中戲?導(dǎo)演在刻意混淆時空么,?
影片戛然而止,,我才恍悟,第十一回的答案已經(jīng)交給了觀眾,,還有無限延長的章回可以綿延于每個人無盡的想象中,。而殺人事件的真相,早已淹沒在人們的肆意揣測和添油加料中,,亦沒有了真相,,只剩一團剪不斷理還亂的線索,越滾越龐雜,。
但是比起這部作品成功串聯(lián)起電影與戲劇之間的脈絡(luò),,以及由此制造出的重重夢境般的懸念帶來的驚喜,,我更想聊聊這部電影中有關(guān)自我的探討。
起初,,馬福禮在幫其翻案的白律師和屁哥的建議中來回搖擺,。是翻案,擺脫殺人犯的身份,,還是放下過去,,還死者一份安寧,他拿不定主意,,開口閉口“就按你說的辦”,,甚至連豆花是咸是甜都要反復(fù)確認,完全是一個沒有主見,、任人欺負的老好人形象,。之后他又因幾次阻撓戲劇排練被賈梅怡大罵“侮辱了導(dǎo)演和演員的自我”,被劇團團長諷刺“你有自我么你”,,以至于連他自己都不明就里地面對街邊的電視監(jiān)視器大喊我是殺人犯,、我是王八蛋。影片中馬福禮代表了喪失自我意識的典型個體,,任何人都可以使喚他,、利用他,用影片中挪用的“精神分析”術(shù)語來說,,馬福禮不僅沒有發(fā)展出協(xié)調(diào)內(nèi)心和外部世界的自我,,而且全然壓抑了代表本能欲望和原始沖動的本我,只剩一個強大的超我時刻對他進行道德審判,。他的社會角色的行動全由他人和外界某種既定的規(guī)范指導(dǎo),,儼然成了影片中最可憐可笑之人。
電影的表達并未停止于此,,除了馬福禮,,影片中的人物誰又完整地擁有了自我呢?馬福禮第一次大鬧話劇團,,告訴胡昆汀自己向警察認罪是因為覺得自己被戴了綠帽子,,決定維護男人的面子,在他的意識里,,男人的名譽比命和真相還重要,。胡昆汀覺得荒謬,起初根本不信,。反觀胡昆汀,,他最看重導(dǎo)演的虛榮心和飯碗,忍氣吞聲地應(yīng)各方利益要求改戲,,私下討好演員,、承諾為其做牛做馬,,謊稱賈梅怡單方面喜歡自己但自己與之并無私情……他不斷為滿足他人的條件而退讓和妥協(xié),出讓真實的自我,。再看看屁哥,,他在車內(nèi)擺滿佛像、手持念珠,,振振有詞要放下,、寬恕,但是一聽到話劇團要將他哥哥李建設(shè)塑造成一個抹黑家族的形象,,立刻出錢干涉,,那個用宗教教義塑造出的自我頃刻間崩塌。還有賈梅怡,,她明知胡昆汀對她并非真情,,卻執(zhí)著于確認李建設(shè)和趙鳳霞偷情的真相,不也是試圖佐證自己和胡昆汀有愛情,,想要維護自己愛的尊嚴么,?如果真有趙鳳霞表姐其人,,她所述的真相中,,李建設(shè)有沒有可能在車下刻了結(jié)婚證書的同時,還在剎車上做了手腳,,用死來堅守那份愛情的純潔和正確性,,這未嘗不是一份尊嚴。
細細想來,,面對生活的捶打,,面對那些不堪、污穢,、丑陋的真相,,影片中的他們無非是換了一種逃避策略和補償方式,從外物中抓住某個幻象,,填補滿足外部界定的自我,,以此守護那份莫須有的自我感和尊嚴。這一切和30年前又有什么不同呢,?每個人都在習(xí)慣性的自我感動中無謂地貶損和侵害自我,。
我們都是活在主觀認知里的人。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都有對影片情節(jié)不同的看法,,看似各異的觀點也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判斷。正如我把關(guān)注點放在“到底是誰侮辱了我們的自我”,,可能也是一種自我延伸,。
只是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已經(jīng)不言而喻。倘若我們繼續(xù)遠離和遮蔽自己真實的內(nèi)在,,單方面屈從于集體潛意識的規(guī)訓(xùn),,將自我依附于外界不確定的和無常的規(guī)范、環(huán)境中,,這些非自我本真的需求,,會帶我們走向何處?是否如這部電影最后一個鏡頭那般:馬福禮從拖拉機上醒來,,扯掉紅布,,呆立在舞臺前,分不清虛實,,此時大雨如注,,到處都是血色??此坪闷饋淼?、向前了的,可能是夢一場,,回過頭來驚覺,,一切還在原地踏步,“拖拉機殺人事件”的歷史也許還在我們身上循環(huán)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