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澤源 編輯 楊靜茹?? [email protected]
?
年逾七旬的法國導演菲利普·加萊爾,最近幾年成為藝術片影迷的新寵,。他的風格介于戈達爾與侯麥/洪尚秀之間,,同時具有前者的左派激情,,和后兩者對兩性情感關系的執(zhí)迷,。但他的作品既不像前者那樣激進極端,也不像后者那樣視角犀利,、金句頻出,。而他缺乏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jié),和不愛使用大明星的偏好,,都讓他只能成為小眾寵兒,,難以“晉升”為更多觀眾的心頭好。
?
自入行開始,,加萊爾就一直把自己定位于電影世界的邊緣:他的電影有著家庭作坊般的制作方式,,而電影內容本身,則一直在書寫著那些或屬于自我,、或屬于人與人之間的私密情感,。《眼淚之鹽》是其創(chuàng)作方法的又一個例證:這些“鹽分”不僅是眼淚凝固后的結晶,,還指代在黑白膠片影像上躍動的銀鹽顆粒,,而這正是加萊爾在數十年間的創(chuàng)作中試圖做到的事情——為那些私密又轉瞬即逝的情感留下物證。
?
60年代之子
?
如果說當下還存在著法國新浪潮精神的繼承者,,那么加萊爾絕對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人選,。畢竟他在年輕時實打實地為戈達爾的劇組打過工,,并且因為聽信了戈達爾從來不為電影寫劇本的謠言,,在生涯前十年毅然走上了無劇本創(chuàng)作的險途。而在中后期創(chuàng)作中,,他則執(zhí)著于展現(xiàn)年輕人的愛與幻滅,。就像電影網站MUBI所說的,他在試圖用一己之力,,延續(xù)法國新浪潮關于咖啡館和臥室的詩篇,。
?
加萊爾風格中的另一部分給養(yǎng),來自1960年代末紐約地下電影的先鋒精神,。彼時的他與安迪·沃霍爾相互欣賞,,漸漸走進了后者的“工廠”圈子,,并與沃霍爾的寵兒名模兼歌手Nico(就是那位為“地下絲絨”首張專輯獻唱的神秘女子)開始了一段長達十年的關系。這段關系被海洛因,、劇烈的情緒起伏和兩人合作的七部晦澀的實驗電影所銘刻,。在他們分開十年后,年僅49歲的Nico離開了人世,,她的陰影則縈繞在加萊爾之后十余年的作品中,。
?
戈達爾和Nico的影響,為加萊爾在轉向劇情片后的早期作品塑出了形狀,。他像戈達爾一樣滿懷革命熱情,,卻沒能像偶像一樣趕上好時光,只見證了革命的尾巴和革命失敗后的滿目瘡痍,?!蹲杂桑埂放c《平凡情人》,,講述了經歷過1968年的左派青年們在一個未被改變的世界中的幻滅心緒,;《我再也聽不見吉他聲》和《黎明前與你相遇》,訴說著生離死別給愛情與人生帶來的永恒陰影,。有時候,,愛情與革命的挫敗會在同一部電影中匯合,比如《夜風》,。在2013年之前,,加萊爾的電影屬于失敗和悔恨;它們是一座座美麗又駭人的廢墟,。
?
世俗情人
?
然而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幻滅后,,加萊爾似乎漸漸從絕望與自我沉溺中走了出來。2011年,,他的父親莫里斯·加萊爾離世,,這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他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2013年的《嫉妒》,,標志著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重大轉折:男主角依然因失敗的愛情而絕望,,但在一次荒腔走板的自殺嘗試后,他回歸了生活,,也回歸到了家庭賦予他的責任中,。這次回歸世俗,為加萊爾之后的轉向做好了鋪墊,。
?
在后續(xù)的《女人的陰影》(2015)和《一日情人》(2017)中,,加萊爾事無巨細地講述著世俗男女的瑣碎糾葛。他們彼此深愛和依賴,卻總是因為新鮮感的消逝,、對其他異性的好奇和對待另一方的有恃無恐,,讓情感撞上礁石。但加萊爾的視角在漸漸遠離人物:他對他們依然深愛且共情,,但身為創(chuàng)作者,,他自身已不再受到這些情感困境的困擾,而只是把它們當作事物的必然結局,,和人性的自然呈現(xiàn),。
?
這種更加成熟達觀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同樣體現(xiàn)在新作《眼淚之鹽》中,。男主角Luc是個從小鎮(zhèn)到巴黎求學的青年,,來巴黎的頭天就在公車上搭到了美麗天真的非裔女子Djemila,卻在回到家鄉(xiāng)后與高中時的女友Genevieve重燃愛火,,又在將Genevieve肚子搞大后拋棄她,。在巴黎扎穩(wěn)腳跟后,Luc又愛上了在醫(yī)院工作的女孩Betsy,,但后者將他帶進了一片三角關系的泥潭:Luc必須與另一位年輕男子共享Betsy,,這讓他瀕臨崩潰。
?
如果用世俗標準來衡量,,《眼淚之鹽》的主角無疑是個“渣男”,。但加萊爾不想對男主角的道德水平下判斷,他只是在呈現(xiàn)男主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作為對他人和他自身產生的影響,。在這種外在呈現(xiàn)中,我們反而看清了男主的內在心理:他想要獵捕所有女性,,但他并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他只是自己心理性不安和生理性本能的奴隸。
?
不斷拓寬的情感色譜
?
在描述男女情感糾葛的“不變”中,,《眼淚之鹽》與兩部前作相比,,也有著主動尋求的變化。在之前,,加萊爾的主人公往往屬于白人知識分子階層,,而在新作中,男主是來自小鎮(zhèn)的普通青年,,他的三位情人中也有兩位不是白人,。這樣的身份背景,為影片的情感困境提供了別樣風味:咖啡館中的夸夸其談不再成為加萊爾電影的必備橋段,,而男主無休無止的獵艷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自我身份焦慮所引發(fā)的應激反應。
?
另外一層變化,,則在于影片對父子關系的著墨,。這不是加萊爾首次刻畫父子關系(作為一位著名演員,他的父親也曾多次在他電影中出鏡),,卻是他對此最盡心力的一次描繪,。Luc的父親從始至終都是兒子的人生導師,不強勢不高調,,為兒子指引方向,。當Luc考上木工學校時,父親的眼中泛出淚花,,因為這是他終生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
?
Luc在全片中讓情人們遍體鱗傷。被他爽約的Djemila流下了徒勞的眼淚,;被他拋棄的Genevieve在用淚水抗爭之后,,也不得不接受命運。直到影片結尾處,,深陷三角關系中的Luc聽到父親死訊,,流下悔恨的淚水。這或許預示著他的成長,,或許什么也沒有預示,,加萊爾不想為我們提供確切答案。
?
《眼淚之鹽》和此前的兩部作品,,無疑是加萊爾創(chuàng)作生涯的升華,。失去父親之后,他既能理解癡怨青年的無常心緒,,又對老者的智慧與責任感多了幾分領悟,。對于許多導演來說,步入老年意味著創(chuàng)作力的衰退,,但加萊爾是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