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文雪? 編輯 楊靜茹? [email protected]
?
鐘肇政去世了。
這個出生于日據(jù)時代,、年幼時“失語”、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復聲”的作家,,一生都在用客家寫作、殖民寫作和傷痕書寫保留民族,、家族的歷史記憶。作為臺灣“大河小說”舉足輕重的人物,,鐘肇政的文學生命也如同濁流匯入江河的隱喻,他筆下的臺灣的風物世態(tài),、萬象眾生如同歷史的河床,,與洶涌奔騰的歷史本身共同構成了“大江大河”,。
鐘肇政1925年出生于中國臺灣桃園,,七歲起“即被迫學習日語,,到了進中學時,校內日常所用語言已全部是日語,,迨至中學時代,,讀寫不用說,連思考也全是日文”,。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鐘肇政如饑似渴地學習中文:“用日文思考、起草,,然后自譯為中文,;繼而,思考仍用日文,,日文句子既成型,,即在腦中譯為中文,免去寫下日文草稿的手續(xù),;最后才終于完全跨越語言障礙,,能夠直接用祖國的語言進行思考和寫作了?!?/p>
“‘創(chuàng)作即翻譯’的方式,,不獨為鐘肇政所有,幾乎是他們那一代作家所共通的經(jīng)歷,?!迸_灣批評家楊宗翰如是說。
被迫學習日語,,又歷盡辛苦學回母語,,如同一個失語的孩子重新學習說話,。此后鐘肇政在文學生命中,,幾乎都是吶喊著奔跑的姿態(tài),這樣的姿態(tài)隱隱約約透露出他對幼時“失語”經(jīng)歷的一種反抗,。
1951年鐘肇政在《自由談》雜志發(fā)表小說處女作《婚后》,,從此筆耕不輟,,一生寫下的作品逾2000萬字。雖然他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是長篇小說《魯冰花》,,但最具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作品則是“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里》《流云》)和“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等,。鐘肇政的文學理想和美學追求是一以貫之的。在“臺灣人三部曲”的扉頁上,,鐘肇政寫下“希望著——永遠希望著有更多的熱愛,遍撒在大地上”這樣的語句,。愛的希望和對中國人未來的憧憬,形成了鐘肇政的文學理想和美學基調:土地,、母親、男人和女人,、古樸的民俗,、愛情和丑惡,、失望與希望、掙扎和無奈的搏斗……個人的悲歡離合被置于歷史長河中加以觀照,。
一切書寫都無法脫離書寫者本人的個體經(jīng)驗,,鐘肇政亦如是。盡管致力于殖民書寫和傷痕書寫,,但他的書寫并不僅限于民族認同這樣的宏大命題。在鐘肇政的筆下,,有勇于擔當,、成為時代弄潮兒的人,,就有留下來守業(yè)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后者身上更具有人情味,,也更具有真實的生存況味,。他筆下的知識青年,除了要思索民族未來,,更要面對每天貼近肌膚的在現(xiàn)實中無孔不入的貧窮、屈辱和卑微,。此刻的鐘肇政已經(jīng)不是用歷史語言來講述他們,而是出于自身生命抒發(fā)的需要,。歷史的宏大一面與灰色的暗影交織,才有了打動人心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