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奇川? 編輯 楊靜茹? [email protected]
?
父親的乳名叫揪牛佬,,“揪”在我家鄉(xiāng)話里有守護的意思,揪牛佬大意為放牛娃,。在家鄉(xiāng),所有人都叫他揪牛佬,。
揪牛佬1953年出生在韶關仁化縣城口鎮(zhèn),。此鎮(zhèn)出過一位開國中將譚甫仁,譚甫仁有一青梅竹馬的童養(yǎng)媳叫蒙桂清,。蒙桂清一生未嫁,,僅有一養(yǎng)子,養(yǎng)子就是揪牛佬的爸爸——我的爺爺,。揪牛佬6歲喪父,,母親改嫁。蒙桂清帶著揪牛佬相依為命,,住在城口鎮(zhèn)紫振街一間破舊老宅,,生活非常艱苦,這座老宅的所在地現(xiàn)在成了文物保護單位——譚甫仁將軍舊居,。
揪牛佬在讀小學的時候得過一次怪病,,一把年紀的蒙桂清為了救孫,背著他四處求醫(yī),最后被湖南汝城縣一赤腳醫(yī)生治好,,逃過一劫,,并迎來了人生的轉(zhuǎn)機。因家中一窮二白,,再加上譚甫仁的緣故,,揪牛佬趕上了“工農(nóng)兵上大學”的春風,在仁化中學沒上幾個月課的他,,竟被廣州中醫(yī)學院(現(xiàn)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錄取,。
在大學,他認識了同樣來自韶關仁化縣,、讀護理專業(yè)的我媽,。1980年,他們結(jié)婚,,可工作分配并不如意,,揪牛佬分配到了仁化縣偏遠的長江鎮(zhèn),我媽則留在了廣州,?;蛞蚋改阜志拥木壒剩?983年我才出生,,并跟著媽媽在廣州生活,,此時,留在粵北的揪牛佬已三十而立,。
直到1992年,,揪牛佬經(jīng)過多次工作調(diào)動才到了廣州,我們家終于結(jié)束了長達12年的分居,。但我并未因和揪牛佬聚少離多而缺乏感情,,反而每次短暫相聚,他都帶給我很多回憶,。
他會做木工,,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他給我做了很多木槍,、木劍,;他還帶我去狩獵,雖然只是用氣槍打打麻雀,。揪牛佬節(jié)儉(我媽稱其吝嗇),,加上性格內(nèi)斂,朋友不多,,我反而成了他最好的朋友,。當年揪牛佬收入低微,,但也咬咬牙買了一部海鷗相機,摸索著對焦和快門,,為我們留下了過千張照片,,在那個燒膠卷的年代,這筆費用不小,,但留下的回憶無價,。揪牛佬還喜歡DIY,我們搬過幾次家,,他都自己拉電線,、裝水管,為此,,他買了琳瑯滿目的工具,。
揪牛佬當了一輩子醫(yī)生,但我看得出來他并不喜歡這個職業(yè),,當年我高考考化學,,他卻反對我學醫(yī)。揪牛佬其實更愛文科,,書柜里有各種詩詞讀物,,另外他還寫書法,玩篆刻,,1990年代就熟記MS-DOS各種命令,,五筆輸入法爛熟于心——我童年印象中的他,什么都會,。
自我大學畢業(yè)工作后,,陪伴揪牛佬的時間少了,他悶悶不樂了幾年,。2014年揪牛佬喜得孫女,,他仿佛又回到三十多歲時陪伴我的光景。他帶著孫女讀古詩詞,,走遍廣州佛山各大小公園,雖然已經(jīng)放下專業(yè)相機多年,,但拿起智能手機拍照仍游刃有余,。
揪牛佬和孫女的感情之深,旁人難以想象,,病逝前半個月,,已瘦骨嶙峋、無法動彈的他看到孫女進入房間,,竟任性掀起衣服對孫女說:“來,,幫爺爺數(shù)一下排骨吧!”
在和癌癥苦戰(zhàn)4年后,2020年3月16日晚,,父親安詳?shù)仉x開了,。消息在家族中傳開,個別久未聯(lián)系的親戚驚訝問起:“揪牛佬走了,?”才讓我想起這個屬于他的已經(jīng)被淡忘的乳名,。
我和我女兒,就是他用一生揪過的牛,。